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回答诸如“2×3”表示3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但是,书上有这样一题:“2×1”,学生脱口而出:“一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很明显,回答是错误的。“2×1”这样的乘法算式不能用乘法的定义去解释。那么,它们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 的确,数学教材中象这样的地方很多。如第十册教材中举例“2、4、6、8、10……是偶数”,那么,“0”是不是偶数?”。  相似文献   

2.
低段(一至三年级)1.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一位数的和、差、积、商各是多少?2.用算式表示下列三道口算题的思考过程。7 426×384-373.将8 8 8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明被乘数、乘数的意义。4.小明做乘法时,把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看作1,积得525,正确答案为600。两个因数各是多少?6.在解答“356减去235的差,再乘以400加上8的和,结果是多少”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356-235)×(400 8);(356 235)×400 8。试问:哪种解法正确?怎样改变问句的叙述方式,就能防止异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例1]分数乘以整数 1.9/2的意义是什么?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 1.2+1.2+1.2+1.2=()×()。 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8×3=()+()+(); 0.3×4=()+()+()+(). 4.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5.根据4个9/2是多少这一命题作图填空:(1)用线段图表示4个9/2;(2)4个9/2,用加法算式来写,可写成();(3)把写成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可  相似文献   

4.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用一个数×几/几是多少”在这个乘法算式中,  相似文献   

5.
一道分数应用题的教法探讨中宁县石空镇张台完小黎文君有一次听数学课,教师出示了下面的题目要求学生列出算式。某校有男生600人,比女生多,女生有多少人?一部分学生列出了错误的算式:。针对这道错误算式,教师是这样讲解的: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比”和“多”...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9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个池塘,每边有6棵树,四边一共有多少棵树?(课本附有实物图,本文从略)很多学生根据“每边6棵树”和“四边一共有多少棵树?”列出“6×4”这个算式。这算式是错误的。怎样纠正学生的错误,讲清算理呢?我采取了以下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张万 《河北教育》2006,(6):33-34
今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有一项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找规律。如下:!!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先观察这组算式,让他们自己想一想,每组中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老师问1 3 5等于多少,小华却回答3×3=9呢?很快就有学生争着说:1 3 5也等于9。噢!原来小华这样的回答是用简便方法呀。我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孩子们都笑了,抢着说:老师,第二组也是这样的,也能简便计算。我顺着孩子们的思路进一步引导他们:既然乘法算式是简便算法,那么我们遇到这样的加法算式,能不能找个规律用乘法把它算出来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叽叽喳喳地议…  相似文献   

8.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现就四则计算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谈几点认识。一、通过转化显现计算意义明确四则计算的意义,是正确选择法则进行有目的计算的前提。如果对算式的计算意义不明,难免会出现乱用法则盲目计算的现象。例如,在计算带分数乘法213×312时,有的学生往往会这样计算:213×321=2×3 13×21=661。从现象看,似乎错在混淆了带分数加法和乘法的法则,但追其错误的原因,还是对带分数加法和乘法算式的计算意义分辨不清。为此,可通过转化算式的表现形式显现其计算意义。213×321=37×27。原式表示求37的27是多少。213 321=37 27。原…  相似文献   

9.
记得那是一节文字题课,学生在明确了老师的要求:“自己编题自己做,”后,迅速分组,分别从加法文字叙述题开始,按照算式的读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意义编题。接下去又编了减法乘法和除法文字叙述题。小组汇报编题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展开了挑战,例如A组编90+25时是“90和25合起来是多少?”而B组却编“90添上25得多少?”C组抢着说:“比90多25的数是多少?”D组迫不及待站起来说:“90后面第25个数是多少?”这样编下去没有一组  相似文献   

10.
修订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对传统乘法概念的教学,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度改革。其一、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定位分法,把两者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在读算式时不再用“乘”和“乘以”来区别两种不同的读法,只要从左向右读出“几乘几”即可。其二、取消了算式与意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意义可以写出互为反序的两道算式,如3个5是多少,可以列成“5×3”或“3×5”;一道算式可以解析出互为反序的两个意义,如“5×3”,既可表示3个5是多少,也可表示5个3是多少。由此可见,改革的只是乘法算式的读…  相似文献   

11.
之三十一:变教师讲解为师生双边活动教学“分解质因数”,教师是这样引出概念的.教师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师:这组数中,哪几个数可以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请你选出来.学生选出这五张卡片师:你是怎么想的呢?请把你想的乘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很快写出: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其与众不同的设计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片断一:师:请同学们用1、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出8个算式,其中包括“1-2=?”和“1÷2=?”)师:今天,我们不研究“1-2=?”,先来研究“1÷2=?”。在算式“1÷2=?”中,1和2分别是什么数?生:被除数和除数。师:(出示:8÷4=?)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生: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生:还可以表示求8里面有几个4。师:能说说“4÷2=?”的意思吗?生:把4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断:(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乘法算式3.6×2.8,并对结果进行了估算)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教师巡视,了解试算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分别让学生将不同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58页例4是这样的 :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 ,每袋25千克 ,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学生按以往的思考方法列出算式 :25×674=16850(千克)但是课本中说 ,也可以这样列式 :674×25=16850(千克)课本中还有这样的结语 :“由于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后积不变 ,所以今后解答应用题列式时 ,可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然而 ,根据乘法的意义 ,这样列式恰好与低年级学的知识相矛盾 ,并且有许多教师对乘法应用题列式中因数可以交换的问题提出了异议。我们到底如何向学生讲解呢…  相似文献   

15.
一、教师必须掌握教材编排的特点。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口诀,是记录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及结果的歌诀。要教好乘法口诀,必须使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的意义及其结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运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列出同数相加的算式,并口算出结果。然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根据加法的结果填出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在操作中理解师:(多媒体出示课本中3个小朋友拼图的画面)我们也来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你能拼成几种?看一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自的摆法表示出来,然而同桌交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一会儿,组织学生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 12。  相似文献   

17.
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后,大象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用0、2、3、4、5组成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算式,一共能组成多少个?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认识乘号,学会乘法算式的读写法。3.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具学具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乘法算式卡片、若干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1.算式:2+4+5+8和2+2+2+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教师说明:后一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其中的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相似文献   

19.
如果教师自己对"数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充分,那么他就很难把"数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做到位.笔者拟就最近观摩的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环节1:发现问题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光的速度大约是3×10~8m/s;那么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乘法交换率得到:15×(10~2×10~8)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倒数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为学习分数除法作好准备。引导看书明确意义倒数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老师在学生看书时,出示思考题,予以适当引导。1.怎样通过例题来说明什么是“倒数”?2.怎样理解“倒数”的含义?出示这两道思考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比较1/3×3=1和3/8×8/3=1这两个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两个算式中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为1。然后从算式中抽象出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