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是借助农村公社进行的,曾遭斯托雷平改革破坏的农村公社被重新恢复和加强。新经济政策前期独家田和独家农庄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后期农村公社又卷土重来。其原因在于农村公社的土地重分制度符合苏共的依靠贫农、限制富农的阶级政策;虽然它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有利于向农业集体化过渡。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政治思想方向的转换使意识形态修正学派逐渐丧失了在俄国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自由主义与民主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俄国史学研究进一步多样化。在世纪之交,大量被封闭的、从前绝密的档案成为公共财产,有价值的史料相继被出版,这对阐释苏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最近10—15年来,俄国学术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1917—1936年间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问题、1937—1938年间的“大清洗”对俄国工人史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苏联解体问题具有极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俄国历史学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过渡时期,俄国史学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没有目标的困境:俄国史学家们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再回到从前那种思想一统的老路上去了,方法和观念的多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苏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在这之后,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严重地存在着,在分配关系方面,“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仍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加之资产阶级、国际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新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或曰“斯大林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缺陷与弊端,各国社会主义者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随着“南斯拉夫模式”(所谓“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模式”(所谓“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的相继出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理论?翻检有关资料发现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 ,在计划与市场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是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历史实践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这些矛盾自身运动的历史产物 ,这一理论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了两个历史前提 ,即民族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集中政治发展的驱动。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在苏联计划经济确立中的作用 ,对于加深计划经济这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平台的历史内涵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苏联的市场化转型走了不同的道路,经济绩效也有很大不同,转型成效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转型的“初始条件”不同,还是由于选择的转型路径和政策不同? 基于“后发优势” 理论,采用反事实分析架构,对中苏转型“初始条件” 的比较分析表明:从工业化的历史、战略及所形成的结构和体制上看,中国和苏联在市场化转型之初有很多相似之处,“初始条件”区别并不大,苏联与中国一样具有“后发优势”,而且苏联具有更好的“后发优势”实现条件,但是苏联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后发优势”.因此,市场化转型的成效并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初始条件”,而主要取决于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成功,应该主要归因于选择了正确的转型道路和适宜的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9.
1927年冬,苏联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最终导致了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大转变”,并触发了革命后第三次,也是对苏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党内斗争。对这次危机,苏联党内各派各有解释,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场争论尽管最后以行政手段结束,但正如斯大林在一年半后所言:对这次粮食危  相似文献   

10.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桂系军阀实力急剧膨胀,兵力大增,威迫南京蒋介石中央政府,并曾于宁汉合流期间逼蒋下野。1929年初,蒋复职后借裁军之名行“削藩”之实,使桂系集团迅速瓦解。三个月后,桂系李宗仁、黄绍宏、白崇禧东山再起,重振雄风,迅速崛起,成为蒋氏政权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支地方军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1895—1920年间、特别是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认为:1912年是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起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一九年,当列宁领导下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不久,国内外阶级敌人联合发动猖狂进攻,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那时,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困难。为了保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五月十日,莫斯科——喀山铁路上人,发起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天晚上六点钟,二百多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20—3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合理配置资源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本文分析了这场论战的理论传统;认为论战的历史背景包括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模式、新经济政策模式和传统斯大林模式;论战中存在三个分歧,第三个分歧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资源的方式是否具有优越性并值得追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经济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但是全国的粮食产量却长期徘徊不前。十月革命后将近第20个年头时,粮食产量才第一次超过沙俄时代的水平。然而1933—1937年的平均产量(7,290万吨)和1938—1940年的平均产量(7,790万吨)以及这一时期的单位面积产量,仍低于沙俄时代的最高年份。从1940年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以可比价格计算,总共只增长了10%。直到十月革命后的将近第40个年头,粮食产量才有较大的增长。畜牧业情况更糟,直到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前,牛的总头数还没有达到1916年的水平。农业上不去,使之与重工业、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给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困难,甚至造成了一些社会动乱。  相似文献   

15.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并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以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为标志的“凯恩斯革命”,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誉为“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一次“革命”,凯恩斯被称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种视角、层面和领域来描述,因此,可以从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来考察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换,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在国别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放松政府管制中发展,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创新中自主发展”,与美国等“去杠杆化、强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态”具有本质区别。在发展阶段和环境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则是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还可以从不同的区域、产业,甚至城市、企业等视角来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17.
唐廷枢和开平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廷枢(1832—1892年)号景星,亦作境心,出生于广东香山。他是洋务运动时期一位具有资本主义经营才干的特殊人物。他“曾经受过彻底的英华教育。”“英文写得非常漂亮”“说起英文来就象一个英国人”。早年,唐廷枢就读于香港马礼逊学堂,当他完成了该校和另一所教会学校的学业之后,从1851—1857年间,便在香港殖民政府的法院当翻译。1858年间,在上海的海关当大写。1859—1861年,任正大写兼翻译。1861年,唐廷枢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固然是俄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但它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和社会的传统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传统生活方式基础的农村公社对十月革命的发生、进程与结果,都有明显影响。19世纪以来农民反对村社束缚,要求独立地位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造了经济、文化条件,但创造十月革命政治条件的却是斯托雷平改革后农民维护村社的斗争。这造成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它在以农民土地占有制消灭地主占有制的同时,也用村社消灭了独立农民,从而使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留下了很多宗法因素。这给苏联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动力与路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体育产业形成了“政府—政策—产业— 市场—企业”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支撑动力。鉴于此,通过紧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围绕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抓紧以扩大体育内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构建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新型体育消费体系,提出 “一个”主线、“两个”改革、“三个”重点、“四个”体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在中东路上发生纠纷。双方在中国边境上发生多次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大公报》本着"文人论政,文人报国"的办报宗旨,对这一事件做了全程报道,并提出许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