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1983年以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在每年除夕之夜上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因其高规格、大规模、深影响而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成为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媒介事件。然而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消费热潮的兴起,受众的媒介接触和解读日趋多元化,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仪式性权威正在被逐渐消解。本文即从这一现象出发,首先界定了传统意义上作为媒介事件的央视春晚的相关特征,随后探讨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以及受众是如何参与和重构这一媒介事件的。研究发现,在新媒体语境下,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传播技术的分屏化带来了受众注意力的分散,打破了央视春晚垄断性;另一方面,在"后春晚时代",受众的另类解读和反向解读也造成了意见的分化,媒介事件的价值认同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5.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在影像传播中,不仅仅可被用来当作一门题材,或是一种符号来承载语境,传递信息.通过分析和研究贾樟柯的电影,我们发现"城市"还可以被编码成传播文本中的一种时空要素,一套叙事结构传递给受众,以此带来不同的传播体验.  相似文献   

8.
公众的视觉认同是基于公共形象的传播而构建的审美意识形态。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在不同语境中改变着公众的视觉评价。我们应该把握图像在舆论传播中的多重解读,增强信息传播的价值,推进网络舆论与公众视觉评价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0.
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首先表现出的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向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辐射开来.因此,正确解读"全球化语境"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当下中国西部电影及其发展,有助于明晰中国西部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我们在通过中国西部电影建构国家形象问题上做到有的放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全球化语境"及其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时代给了人们更多交流的权利与空间,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但也正是此种自由,成为了给谣言推波助澜的工具。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所滋生的网络受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语境下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这种积极主动的地位促使  相似文献   

12.
刘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75-76
后现代主义中的碎片化的理念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认知,为了满足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速食"需求,短视频创作者将网络影视作品整体分解成部分,以碎片化传播模式满足了受众的自主需求.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分析和挖掘网络影视的碎片化传播的动因以及优劣势,并且指出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表现,探索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优化、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未来网络影视传播展开新的图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的传播语境中开拓出新的发展领域,近些年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在影视市场中大放异彩,其中尤以武侠剧最为显著.文章从影视文化及其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剖析"粉丝社群"的心理需求,解读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趋势背后的行为隐含与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解读北京奥运的象征符号,以符号学的视角加以诠释。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因来自对"他者"的认知需求,北京奥运的象征符号体现了跨文化的差异性。在一定意义上,"神话"是对象征符号内涵意义的挖掘,并代表了二元对立的结合或象征意义上的和谐。北京奥运的象征符号在设计和传播上注重跨文化的接近性,其视觉性、直观性、易读性、多元性增加了传播符号的辐射性与易延伸性,并由此加强了跨文化说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刘可嘉 《视听》2016,(11):154-15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语境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强调信息在社交网络传播中所产生的价值。在社交媒体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会大大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丰富新闻的内容,给社交媒体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传统媒体记者在互联网思维语境下报道新闻、解读新闻是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及其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变化,探讨传统媒体记者如何适应网络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24):76-80
广告符号传播是发掘广告信息的内涵并进行编码解码的公共沟通活动。本文在文化语境的框架下,关注广告传播的文化认同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和逻辑梳理,解析了广告符号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文化的互动机制,廓清了受众对广告符号传播的文化认同产生归属的路径。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强化广告符号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公共沟通活动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王婷 《东南传播》2014,(12):47-49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流行,网络红人大量兴起。作为虚拟世界中的"明星",网络红人及网络推手借助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受众的"狂欢"心理,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出"出位"、"越轨"的表现,从而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与之同时,网络红人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沦为一个网络符号,他们消费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被受众所消费。  相似文献   

18.
刘建勋  车云鹤 《传媒》2019,(6):77-80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网络直播异军突起,电视新闻直播的话语权和受众不断流失,逐渐被边缘化。在互联网语境中,电视媒体亟需与新媒体融合。本文着重分析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的传播特点,结合典型案例,探索互联网语境中新闻直播的传播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19.
杨溢熙 《今传媒》2012,(8):23-24
微博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多种流变,其在实践意义上的发展也为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诸多议题。微博因其独特的follow式订阅方式,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对信息源的选择具有了高度的自主性,"把关人"角色也在更大程度上分配给了受众自身,这就形成了微博语境下的受众自我议程设置。在同质化信息高度内部聚合的效果下,沉默的螺旋趋于衰落。意见领袖在微博语境下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20.
受众对事件或社会知识的解读往往直接来源于所接触到的传播符号.在所有的传播符号中,主持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符号.这有两层意义:一方面他作为节目中的一个局部因素而存在,另一方面他作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会成为影响受众心理的潜在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主持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非常重要,主持人的自律和他律不仅仅是主持人自身的问题,也关系着电视节目和中国电视的尊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