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人们期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妍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没有停下来。有时他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  相似文献   

2.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诗词中,有关咏桃诗词的内容大致集中在以“桃实、桃花、桃花源”为意象的三个层面,并依此而表现了诗人或词家的不同审美情感,映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5.
桃花峪     
汪跃峰 《教育文汇》2009,(12):51-51
桃花峪,一个以桃花为名的地方,在一次不经意的旅行中与我不期而遇。在中国,以桃花命名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桃花岛、桃花谷、桃花源、桃花屿等,不少地方都以桃花闻名于世。我所说的桃花峪,位于中原大地,郑州西北25公里处。那是一个三面抱山、一面临黄河的小山谷。  相似文献   

6.
师:《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生:桃花源里的桃花美。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周围的美丽风光?(学生按原文翻译第一段)师:这位同学翻译不错。不过我要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桃花源外的美景,这是一种再创造,要求比翻译要高一些,你们不会怕难吧?(学生默然)师:我给大家做个示范:清澈透明的溪水静静地流着,溪水两岸是一片桃林。桃花开放的时节,放眼望去,粉红色的桃花灿如云霞;林中,绿草茵茵,鲜嫩柔软,空气中弥漫…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新读写》2014,(7):38-40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相似文献   

8.
桃源春色     
学过《桃花源记》 ,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十分神往。只是桃源在世外 ,人间何处寻 ?没想到 ,名叫“桃花源”的地方竟有好几个。在桃花盛开的时节 ,我们赶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这里虽是烟雨迷蒙 ,仍然游人如织。红树青山 ,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品味着园门上的一幅对联走进园中 ,一片桃树林灼灼其华 ,让人眼睛发亮。一树树盛开的桃花 ,有的粉红 ,有的雪白 ,争奇斗艳。蒙蒙烟雨中 ,桃花显得格外妖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有几株桃树上盛开着红、白两种桃花。当年陶渊明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眼福吧。“山鸟似犹啼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赖小珍 《现代语文》2014,(11):62-63
桃花源是虚构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一直以来,老师们要不就直接将虚构这一事实告知学生,要不就只是以"遂迷,不复得路"来判定桃花源的虚构性。这其实远远不够。教育主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出桃花源的虚构性,其意义和价值将更大。探究的依据自然是文本,现在将探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之。一、虚构的桃花源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看,桃花源之偏僻是显而易见的。先得"缘溪行",再得遇着一片奇异的桃花林。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2.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14.
备课资料库     
资料一: 《桃花源记》的五次悬念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全过程,写得若有其事而又离奇神秘,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文中设有五次悬念,五次曲折。   一悬:“忘路之远近” (怎么办 ?)一折:“忽逢桃花林” (一喜 )  二悬:“复前行,欲穷其林” (会怎么样 ?)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疑 )  三悬:“初极狭,才通人” (怎么办 ?)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惊 )  四悬:“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怎样 ?)四折:“诣太守,…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编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上说,这首词写的是春天.我以为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当然是只有春季开了。既有桃花,似乎就可以断定是春天了.但这“桃花”是否就一定是“花”?会不会是河川潭泉的名字?事实上,西塞山附近就有不少地方以“桃花”为名的:有叫“桃花墩”的,有“桃源乡”,有“桃花坞”等。再则,张志和遭贬后,厌恶官场,才归隐山林当了和尚,这和陶渊明的归隐何其相似。陶潜梦寐的“桃花源”,不会不使他渴求。同时,也只有在象“桃花源”这样的环境中垂钓,才会那样的超然、安闲、适意,“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西塞山前没有“桃花川”,那末在陶潜的笔下会写出“桃花源”,在张志和笔下就不会写出“桃花川”?况且,鳜鱼在春季产卵,加上食料不足,正是最瘦的时候。而且,在鱼产卵期间,一般人是不捕鱼的,何况遁迹佛门以善为本的张志和?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他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更适宜一个诗人简朴、充满性灵的自由想象空间,诗中人们之间维系着共同的原始价值观念:和谐共处,与世无争。《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人墨客有把花卉入诗的习惯,这在唐诗中尤其显得普遍。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桃花诗。"我以桃花写我心",诗人的情感通过桃花得以尽情地坦露。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以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关于《桃花源记》的内容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渔人迷路后所见到的景致,为揭开桃花源美好而新奇的境界铺平了道路。第二段(两三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桃花源中人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诗人理想社会的面貌,文字精炼,描述逼真。第三段(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