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入蜀新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对孟浩然入蜀的年代与路线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认为:孟浩然在开元十一年入京后,因谋仕未果而于翌年秋初由长安“西入氓峨”,再给长江至江夏,在是地小作勾留后逆汉水还襄阳。  相似文献   

3.
洛阳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起点。在洛期间,他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处于学习模拟期,故在洛散文首先在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对韩愈颇多承袭。后在与尹洙的交往中,接受了其“简而有法”的写作主张。在洛散文又具有简洁明快的特色。在洛散文的句式虽以散句为主,但仍有较多骈偶,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文赋。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集》中的“袁拾遗”、“袁太祝”等,皆为孟浩然的乡友袁  。本文通过对二人交游的考索,不仅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其在开元中的有关行止,而且也订正了存在于近年来孟浩然生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5.
自洛之越孟浩然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一生未仕,洁身自好,诗风清淡闲逸。李白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  相似文献   

6.
三游湖湘是孟浩然生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有关孟诗的系年等问题。章就孟浩然“三游湖湘”的历史真实进行了翔实考察,认为其时间分别在开元四年前后、开元九年岁末、开元二十七年秋日。此外,还订正了若干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7.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8.
●洛●城●教●苑●奇●葩●香——洛阳一高素质教育见成效●赵艳丽陈如陵洛阳,九朝古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驰名中外。这里不仅是“河图”、“洛书”的发祥地,而且早在数千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校。从那时起,洛阳重教兴学,人才辈出……在古城...  相似文献   

9.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河南省的西部。东有虎牢、成皋之险,西接函谷、崤渑要隘.北临邮山屏障,南对天然伊阙。伊、洛、汹、涧四条河流,纵横婉蜒其间。洛阳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衙”、“河山供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进入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曾显示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推进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洛阳在抗战中的政治地位洛阳在抗战中的政治地位首先表现在,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并定洛阳…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结“忘形之交”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文章围绕孟浩然结“忘形之交”的时间、地点,以及张九龄等七人的生平诸问题,首次进行了较为全面与具体的考察。认为其所“效”之地分别在长安、襄阳、荆计等,时间亦各异;孟浩然晚年被张九龄辟为荆府从事,系宋鼎推荐的结果,此前孟浩然在宋鼎襄州刺史府为幕僚、且与张九龄不曾过从。  相似文献   

11.
蒙和平是一位有实力和有潜力的作,她的散总体上都能做到刚柔相济、理相生、情并茂、小中见大。虽然前期之作的一些题材有单薄和雕琢之嫌,但现时之作却显得平实自然,这正是一种良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大多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阔明朗的胸襟气魄,还有雄视古今的高度自信。孟浩然作为盛唐诗坛的重要成员,其诗歌自然会表现出这一共性,但其个性似乎更为鲜明。盛唐气象的光辉在孟浩然诗中以独特的方式获得表现,在错综复杂的成因中,其作为一名隐士的特殊生活方式对这一独特"气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娇红记》采用"延宕"的叙事策略,以申纯的五次拜谒、与娇娘六度分别结构全剧,通过暴雨、战事、女鬼迷情、飞红间阻、王父拒婚、帅子求美等自然与社会的阻力从外部延缓爱情的发展,同时以情感的阶段性递进与危机意识的体认,从爱情内部呈现悲剧机制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盛唐、中唐两个时期两位同派作家的山水田园诗及个人的生活道路、人生理想、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进行分析比较,论述了他们在选材、风格、技巧及倾向上具有相近特征,并指出了其创作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是一个政治上不得志而又洁身自好的封建人,只是一个钟情于山水田园而且独标风韵的大诗人。他的思想行为上不忘仕进而又偏爱隐逸,他的心境虽有仕与隐的矛盾痛苦,但又以平和闲静为主。他以简净自然的笔墨把大自然的美景摄入诗中,形成了以清幽寂静、高远空间为特征的诗歌歌意境,给人以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16.
作品辨伪是研究古代学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章以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为底本,对其中的有关非孟浩然诗进行了具体考订与甄别,有利于从宏观、微观上对孟浩然其人其作作详实、准确之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试论韩孟联句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和孟郊在短短的几个月就创作了一大批联句诗,不能不说是诗歌史上的奇迹。且这些联句诗的风格由个性鲜明逐渐向不分彼此过渡,最终达到了琴瑟相和的境界,这不仅有客观条件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二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浩然之气:孟子人生最高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说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涵,与人为善,忧患意识是“浩然之气”的修炼方法;动力忍性,反求诸已是“浩然之气”的修养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群,其中主要有表现流水、时间、音响、光辉等色调的“清”的意象群和以广角镜型、中景型、聚焦型、点染型的方式表现青的、绿的、翠的等景物的“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在景物描写方面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清淡”风格。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