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中一篇传统的课文。该课的教学,我曾经观摩过许多次,自己也教过,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教学却让我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上,我煞费苦心地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可课题刚出现,全班学生就已按捺不住了,个别学生急得大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我早就听过了。”这一喊,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许多学生都把自己听过这个故事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这样的场面还真有些意外。考虑到学生早已了解故事内容,加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又乐于自我表现,对知…  相似文献   

2.
班级的故事     
每次走进班里时,总有几个学生向我报告班级又发生了什么事,有些事还挺有意思。时间长了,我发现那些让我不太留意的事,有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因为它往往反映了一些学生的习惯、心理和个性。于是,我决定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的事情。 我买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请书法好的老师在上面写上“班级的故事”几个字。我挑选了10名作文好的同学,成立了一个班级故事编辑部,此举赢得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个个不经意的故事,被小编辑们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并记录下来。隔段时间,我就拿出来在班里读一…  相似文献   

3.
我过去对耕读小学不太了解,只重视学生“读”而没有教育学生“耕”,结果学生一天少似一天。这种现象不能不叫人吃惊!我有一次走访贫农家长朱永强,他冷冷地对我说:“我孩子到你这里来懒掉了,回家什么活计不做,只捧本书,我明年不让他上。”贫下中农的这种反映,使我想起学生减少了的原因。我想:在学校里,我能只教书吗?不劳动行吗?从此,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劳动,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贫农张广根说:“你自己现在会劳动了,很好,  相似文献   

4.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并长期作班主任。当我将学生一批批送入全国各高等学府时,不禁为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高兴!他们太顺利、太幸福了!我的青年时代充满了艰辛,我上大学的道路是那么曲折。没有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粉碎“四人邦”、拨乱反正,我是上不了大学的,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在这里,我将二十年前我两次高考的经历写出来,是希望青年学生们了解过去,从而更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5.
一课一世界     
一篇课文上过许多遍以后,难免会产生倦意。再上时,常常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把以往的教案在课堂上再机械地演示一遍。怎样才能够把熟悉的课文上出新颖的效果来,不让自己觉得寡淡,学生听得很辛苦?这一次上《边城》时,我决定突破一下,不再克隆过去的教案。  相似文献   

6.
涂祥俊 《江苏教育》2008,(14):67-68
在学习《军神》时,我问学生:“读了文中描写刘伯承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些语句,我联想到了,有一次,我削苹果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流了好多血,当时我疼得大哭了一场,跟刘伯承比起来我太不坚强了。”有的说:“我想起了上一次打针时,自己害怕得哭了。现在读了这些语句,我觉得自己太软弱了,我以后要向刘伯承学习,学习他勇敢顽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生阅读课现状分析 第一,课堂阅读的材料只限于教材本体,内容过于单一且趣味性不大,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课堂上老师过于精讲课文阅读材料,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学生阅读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为了“老师要我读”和“要应付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上《龟兔赛跑》的故事的:阅读故事并找出故事中的动词过去式;学生说出这些动词,老师板书;接着开始学习这些知识点并朗读故事,最后完成一些阅读练习。如此开展的阅读课功利性太强,根本不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像“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学海无崖”之类的话,我看过、听过无数次,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话,我却是第一次看到,那是在阅读刘良华的文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我忘不了文中那个名人受冷落的故事。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断生:“老师,太讲信用了也不好!”师:“为什么呀?”生:“你看,小蝌蚪因为太讲信用了,而两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一时间,我被问住了。原想按教材要求讲完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大意试编一个结尾。不曾想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10.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最敬佩的就是老师了。因为老师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一下子就将我们心中隐藏着的小秘密看穿。如今,我也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仿佛间我也拥有了这种“神奇的魔力”,学生的一举一动逃不过我“明察秋毫”的眼睛。可是当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之后,对自己是否能真正了解学生,真正看清学生产生了怀疑!故事的梗概如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节目中随意询问一位幼童:“你长大以后想要当什么?”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长大以后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带着玩笑的口吻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驾驶的飞机飞到太平洋的上空,…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5):F0002-F0002
20年前走上讲台时,学生老要我讲历史故事,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讲授”,“只能讲授教材里的主要内容”。教材太枯燥,要使学生喜欢我的课,必须补充历史细节。因此,我的教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相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单一的考试来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了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评价方式,在单元测验时我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我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单元测试。与以往的考试不同的是,这次考试没有老师监考,只有一个要求———诚信。”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诚信”后,便在学生半信半疑的目光中走出了教室。当我走出教室的一瞬间,我忽然感到自己心情的异样,那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考试”这千古以来…  相似文献   

13.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教师应该从各个角度理解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都是很好的办法。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允许学生把话说完。在这方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有一次,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位小朋友:“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一名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飞机上仅有一个降落伞,此时机上的乘客都很紧张,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首先会告诉乘客,请大家保持镇静,并系好安全带,然后…  相似文献   

14.
3.故事引动。孩子天真烂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也常常把自己的思维融入到故事当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小故事带人课堂,尤其是在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讲给他们听。例如, 《下雨了》一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画下雨时人们的活动。我认为应扩充一下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一下小动物的世界。于是在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小蚂蚁雨中过河”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安安静静地趴在桌子上倾听故事,都把自己投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听故事使学生注意力松散的状态得到了缓解,身心也得到了适当的休息、放松,同时,故事的内容也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开阔了思路。4.音乐随想。  相似文献   

15.
习作背景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班,为尽快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的教学工作,我要求学生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写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内容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对老师的要求、建议等。阅读来信时,一封题为《被幸福遗弃的人》触动了我,我很想了解这些孩子生活背后的故事,于是我就围绕“幸福与否”对学生生活展开不公开的调查,然后定下了这次“你幸福吗”为主题的作文课。习作目标1.引导学生由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进而珍惜生活和好好地生活。2.互相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准备1.回忆过去的生活,观察现…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笔者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 “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说完,其他孩子和老师一起哄笑起来……转眼十年过去了。昔日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以往在指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时,我总是创设想像的情境或给一个想像的触发点(如“二十年后的我”、“克隆自己”、续写、故事新编等),训练学生将想到的合理组合,写成一篇习作。可一次想像作文的指导改变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上学期,我上过一节接待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得到了听课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后.我整理课堂实录时发现:学生的表现的确很精彩,而作为教师的自己却不太“出彩”。是什么在牵引着课堂?是什么在激励着学生?学生的精彩从哪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学生可以开出一串名字,而且每个名字后面总有一些难忘的故事,我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今年上半年,班上自称要学“马家爵”的李同学刚刚顺利毕业,下半年接手的班级上又有在全校享有“老大”之称的陆同学。如今大半学期过去了,班风已有明显好转。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谈谈我是怎样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打开学生的心锁,首先得对他们有深入的了解。根据他们对外界人和事的反应态度,我将我所遇到的“特殊生”分成这样的四种类型。(1)刚烈型。这类学生像烈…  相似文献   

20.
韩永红 《中学文科》2009,(12):137-137
从教十多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学生,批阅过无数试卷,可碰到零分试卷却是平生第一次。那是我担任初三语文任课教师时,在一次月考中发生的事。一名学生在月考试卷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后,整份试卷只字未动,就交了上来,俨然一位“白卷先生”。他为什么不做试卷?是公然的挑衅,还是无声的抗议?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平日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