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即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简易对话体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形式。采用简易对话体作文的方式,可写明说话的人物,也可不写明,仅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用对话的形式,也以语言为描写重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人主要诉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读了一篇(部)作品,往往最难忘记的是作品中那些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我们在写人时,只有抓住人物特征,才能让人物“活”在我们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李敏  黄亢美 《广西教育》2006,(7A):49-51
第一课时 (让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师:这篇短文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作者在这篇短文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它都写人物的对话,事情在对话中进行,对话完了,事情就结束了。可见,写好对话是相当重要的。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呢?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出土于楚国贵族墓葬的两件玉佩进行释读,院墙湾出土的“人物驭龙”是一块“神人操两龙形”玉佩,熊家冢出土的“人物驭龙”则是一块“神人操一龙形”玉佩,二者从造型到寓意,都属于同一文化概念的作品,它们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片有着相似的外形构造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所谓“对话”,通常被理解为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谈话,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时,也必须注意其中的人物对话(语言),这属于纯粹的语言现象,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由“对抗”变为“对话”;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两国就某某问题进行“对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也要求领导和群众之间通过不断的“对话”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这样,“对话”就有了另一内涵,即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从而成为了一种外交、政治现象,当代社会正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一种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乔慧 《学语文》2011,(4):76-76
后现代主义课程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对话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下面便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两个角度来分析教师的“首席”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合传体的《海上花列传》,短短六十四回的篇幅内,时间跨度限定为九个月,展开了三十多位烟花女子的生活画面,共涉及到一百多人的完整故事片段,可贵的是,虽然很多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角色相同,但小说中没有类型化的人物;尽管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却善始善终地叙述每一个故事,交代每个人物的结局;为充分展现人物性格,释放人物感情,总是将人物置于各类矛盾冲突中,并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一致。无庸置疑,《海上花列传》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来自于作者为自己制定的塑造人物的“三无”标准:“无雷同”、“无矛盾”、“无挂漏”。  相似文献   

9.
“徐老师,不好了,小叶老毛病又犯了!”值日班长慌慌张张地来到办公室打报告。“知道了,我们一起去教室吧。”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不断地提醒自己:平静、微笑,努力保持积极的心境去面对“特殊人物”小叶。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基础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凡写以“人”为主的作文,大都没能把人物写好、写活,所写人物多显苍白无力,缺少鲜活之感。一般情况下,学生凡是写到人物时,只对人物抽象概括地写,具体描写少,这样写出的人物十有八九没有立体感,不鲜活。如何让塑造或写的人物鲜活?大道理很多,但操作却不易。简而言之,只要作者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进行准确、贴切的描写,就能让所写的人物“立”起来,“活”起来,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第二册《鸿门宴》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和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二”、五个“三”、四个“四”。  相似文献   

12.
简快导写 1.开头点题定位 这次习作是通过一件事来表现熟悉的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目和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马上确定文章的开头。写人物的文章,开头的定位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个性定位”(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人物的与众不同之点),就是在开头的时候,首先将人物的与众不同之点告诉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说起写读后感,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疼。有的做起了“小抄写员”——摘抄好词好句;有的同学写得像在回答问题,例如:从文中我明白了什么;还有的同学像在写检讨,喜欢形容自已如何如何渺小,体现文中人物如何高大……大家为了“编”出读后感,空谈感受。很困惑,也很头疼。别急,新学期的第一堂作文课就先教大家如何写出出色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从“独白”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浙教版思想品德第12册)上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我感悟良多。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徐洪刚见义勇为的事迹后,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口头创设了一个情境: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扒手正将手伸进女乘客的背包里,意欲行窃。学生小林发现了,上前拽住扒手的衣服,大叫“抓贼。”那扒手缩回了手,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小林,会这样做吗?”“我会的,像小林那样制止坏人干坏事。”“我也会的,宁愿挨两个耳光,也要见义勇为。”“……”我正满心欢喜。忽然,一个不和谐音产生了———几…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对话”思想,认为无论是以问“道”为旨归、以“和”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式对话,还是以“理念”为归依、强调差异和平等的苏格拉底式对话,都显示出了一种“思在合一”的智性的求索精神。这种“对话”建立在人类共通性的理论预设及超越二元对立论的开放式思维基础之上,体现出了提倡平等、和谐共处的人学精神及尊重差别、包容互通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一、“情境串”的类型设计(一)人物(或拟人)式即用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贯穿始终,把几个情境串起来.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作为主要人物串联情境.(二)镶嵌式即大情境套小情境.如在教学“分桃子(分一分与除法)”时,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