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挑战与争鸣”栏目已刊出多篇批驳爱因斯坦同时性命题的文章(见如2000年第5、9与10期,2001年第3、5、8与11期,2002年第6期和2004年第8期),笔者也参与了这场大争论。在拙文《关于“同时性的相对性的探讨”的探讨》中,笔者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命题存在的悖谬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学术界曾有“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的一场争论,起因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水色变黄,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还对长江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令人担忧。现在来看,当时这场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争论直接或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 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 2 0世纪末 ,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 ,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 ,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特意组织这次笔谈 ,意欲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 ,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 ,从而为科学和人文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了避免笔谈的雷同 ,希望参加笔谈的同志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发表对“科学大战与后现代科学观”的有特色的看法 ,从而把这次笔谈讨论引向深入。今后 ,我们不定期地将组织一些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希望读者、作者提供好的笔谈选题 ,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文献统计分析验证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确曾出现过“波普热”;但是通过文献引证频次分析发现这个年代的波普热是个虚热,以译述为主且未形成持续的讨论议题;通过有关围绕“世界3”的争论的案例分析,指出当时的波普研究局限于“唯物”“唯心”的二元框架之下,研究视角受到限制。虽然研究进路在突破旧的框架的束缚,但是本土学者对于国外研究成果关注不足,可能会形成波普研究继续深入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大战 (ScienceWar) ,这个词汇在西方被用了几年之后 ,近来随着国内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的讨论的展开 ,也开始频频地出现于国内的种种学术、准学术和大众媒体上。当然 ,人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 ,最初是从国外对这场其实本是学术争论的争端形象化的描述用法直译而来。在此之后 ,虽然人们依然主要是用这个称呼来指那场本来爆发于西方(但近来似乎战火也有燃烧到国内的苗头 )的激烈争论 ,或者说学术 (甚至也自然地带有某种政治意味 )上的“战争” ,但在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 ,大多数人却恐怕还是对这种本是隐喻性的称呼背后所隐含着的寓意未…  相似文献   

6.
“还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解决世界统一性和科学统一性问题提出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文章从“还原”的提出、发展及引发的争论等相关问题说开去,然后结合复杂性科学、整体论、突现等问题对近年来“还原”的科学研究纲领进行扼要分析,尝试对“还原”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理清对“还原”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信息》2004,(7):60-61
自从1989年苏27完成“布加乔夫-眼镜蛇”超机动飞行动作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这种超机动飞行动作到底有没有实际使用价值。而苏37完成了新的“库尔彼特”斤斗(原地小斤斗)后,这种争论又进入到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9.
1992年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至今不能说已经走出谷底。现行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以致于影响到目前及今后战略决策的科学性。这种下滑其实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进程规律的反映。工业化发端时问不同,必然导致到各国产品销售空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到GDP增长速度的长期走势。中国应顺应工业化进程规律,转变发展思路,内需、外需结合拓展。通过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提升GDP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靠程度进一步增加,特别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科技的需求范围将更加广泛、更为迫切。本文根据湖南省工业化所处的阶段、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与各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旨意达到“挖掘需求,重视应用”加快推动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目标。同时,也为制定湖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被我们称之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门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从它在我国草创以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1956年和1987年的两次定名都采取了折中方式。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时,用的是“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这个学科重新定名时,用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我们对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相当于西方国家的Scienceand Technology Studies,即“科学技术学”。这…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一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风暴震撼世界:中国培育出杂交水稻。这场“绿色革命”的领军人物是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与他并肩作战,最早育成“野败”籼型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人,则是颜龙安。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路都是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然而在江西资溪这么一个山区小县.资溪农民却自发地闯出了一条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新路。“资溪面包”现象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马迎贤 《学会》2005,(8):8-12,16
<正>20世纪后期,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场“全球结社革命”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发达国家,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国的法律性文件一般用“社会团体”这一概念指称国际上所说的非营利组织(王思斌,2003)。就中国社会而言,无论是非营利组织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形成与发展,还是目前理论界对非营利组织的  相似文献   

15.
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引导了科学论中的一场巨变,尽管这场巨变有时被描述为从“作为知识的科学”向“作为实践的科学”的焦点转移,但其核心是知识观的变革.强纲领的“科学主义”立场,与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争论以及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社会学含义,构成了理解社会定向的新知识观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基石之一,近百年来围绕它的争论一直不断,至今未了。其中一大原因是:它本身的含义不明。因此,除非搞清其涵义,否则有关它的争论还将无谓地纠缠下去。1、几种光速理论简介“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假说在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世纪因光学(包括电磁学,下同)的进展,关于光(和电磁辐射,下同)的传播确立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波动说和粒子说。光以太论是前者的产物,后者的代表则是列兹(W.Ritz)光射击说———虽然它在1913年才被正式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就是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鉴于国情约束,中国不具备一般性地模仿欧关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条件。1998年我国明确提出的“城镇化”战略,是对县及县以下城镇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仍然大量增加的客观情况的认可,但许多实际问题导致“城镇化”陷入僵局。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避免其它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盲目扩张导致的大量贫民窟、黑社会犯罪等造成现代化进程中辍的不稳定问题。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社区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优先发展中心镇,同时改革地方治理结构,理顺建制镇与村自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中国一定要发展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端制造业是突破口。本文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转变"目标,要着力培养出适应高端制造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人才是取得这场"转变战役"的决定因素。1.高端制造的发展背景高端制造是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发展观难题”的一条必经之路。从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技术落后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障碍。对于中国而言,走一条动态的“引进——模仿、学习——再创新——提高R&D能力——自主创新——”之路是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一文的发表(见本刊2003年第7期)引发了一场争论.从发表的多篇文章来着,论辩双方都各持已见,短期内似难获得统一.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而又意义不太的争论,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