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所辑《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外编》第三编)卷五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三○○六。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相似文献   

2.
《岁暮归南山》素来被认为由孟浩然所作。唯韦庄《又玄集》署名孟郊。从《又玄集》成书年代与坊间孟郊已知刻本年代之比较、唐人诗互窜、“南山”争论、“不才明主弃”之辨看,此诗著作权当属孟郊。  相似文献   

3.
盛唐时期的襄阳,涌现了一批本土作家,如孟浩然、张子容、王迥、丁凤、辛之谔、王士源、张轸等等。他们大都有过隐居的经历,他们写下了一批山水田园诗歌,风格清旷淡雅,语言清新。这个诗人群体堪称襄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孟浩然和张子容的成就最高,所以也不妨称之为孟张诗派。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而盛唐诗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坛上群星璀璨,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构成了盛唐气象最耀眼的色彩。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受南朝诗风的影响,清新脱俗,深得当时及后世盛誉;其亦仕亦隐的情怀也让后人评说不已。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幼年苦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青年时慕庞德公高风,曾与张子容一同隐居在襄阳县东南的鹿门山。据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6.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如果说唐诗大多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却像清泉,“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语省净,略无夸饰,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诗——  相似文献   

8.
唐代襄阳诗人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有不少人解读,但都把龙泉寺解读为庐山龙泉寺,认为孟浩然此诗在庐山所作。其实,孟浩然所描写的龙泉寺在襄阳望楚山下,是道安派慧远创建的寺院。慧远离开襄阳后,到过湖北当阳,而后到庐山,沿途创建的寺院皆称龙泉寺。故庐山龙泉寺是慧远从襄阳带去的名字。孟浩然虽到过浔阳(今九江),所作诗并未直接描写庐山龙泉寺,而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从其中描写的环境、提到的僧人等情况看,都是写的与孟浩然家只一里之遥的襄阳龙泉寺。  相似文献   

9.
义桥渔浦是孟浩然在科举失利后越中之游的第一站,渔浦也是越中山水的起点——一个诗意高潮的起点。落第之心与越中风景的初次相遇,诞生了《早发渔浦潭》,此诗是孟浩然踏上越中土地所创作的第一首诗。孟浩然以"外来客"的新奇视角耳闻目睹,展示了新鲜的渔浦观感和越中"第一印象"——富有山水野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遁世无闷"的解脱感、自由感。此诗不同于一般情景结合的抒情诗,属于纪行诗,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容易获得一般读者的"共情",如此朴素的写法在孟浩然山水诗、行旅诗中并不多见,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由于二人年龄上的悬殊,生活境遇的差异,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并不多,除本诗外,还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二首,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又是颇有争议的作品.对此,明·胡震亨在《李诗通》中曾说:“玩诗意,乃偕一显者游禅寺和诗,疑题有误.”清·王琦亦说,他曾看到一个伪称宋刊本的《姑苏缪氏本》,颇有可取之处,该本认为此诗应是“赠孟六浩然”.他指出:“孟六浩然恐是孟赞府之讹”(参看王琦《李  相似文献   

11.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自洛之越孟浩然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一生未仕,洁身自好,诗风清淡闲逸。李白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写作时间,几部新编唐诗选本有不同意见。《新编唐诗三百首》注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时张九龄正居相位。”;《唐诗鉴赏辞典》以为“开元二十一年”;霍松林先生主编的《唐诗探胜》一书所选的一篇文章中又说  相似文献   

14.
古今诗坛,送别诗不可胜数,其中不乏佳作。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谁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力作。近读此诗,不禁忆起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又称《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孤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两首绝句对照品读,觉得虽同写春日楚地江头,送友渡江东去之内容,其审美情趣大相径庭,诗味迥异。孟浩然《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虽杜晃其人无从详考,但诗中"君去春江正渺茫"和"日暮孤帆何处泊",写出了"人生自古伤离…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集》中的《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这两首诗,前首确为孟浩然所作,后首当为张郎中(愿)所作。  相似文献   

16.
《黄鸟》三章章七句,属《诗·小雅》名篇。关于此诗意旨,旧说有三:《毛诗》以为刺宣王“以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朱熹以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而作;方玉润则以为是“刺民风偷薄”之作。从此诗文义及《诗经》中其它有关篇什联系起来看,还是余冠英先生所说:“离乡背井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对邦族的怀念”,较为切近诗旨。  相似文献   

17.
《宿建德江》的审美精髓在“诗中有画”。按审美活动的感受过程来分析,此待不愧为孟浩然之佳作。一、浏览——图景犹现初读《宿建德江》,诗中描摹图景如梦中景象一般,忽隐忽现。这便是此诗对读者的第一审美效应,也是审美的第一层次——认识美。当学生谈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的诗,因清雅秀逸、悠扬灵动被后人喜欢。而《过故人庄》正是孟浩然诗风的典型代表,更是田园诗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