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原初状态设定的思想实验,可以合理地发现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与指归。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因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依附于教育活动而产生的。教育管理活动对于教育活动的依附性是提出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教育立场之深层逻辑。随着教育活动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教育管理活动的独立性日益增强,甚至凌驾于教育活动之上,从独立性演变为僭越性。在现实的实践中表现为教育活动依赖教育管理活动,这一异化给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教育立场选择造成了困惑。对于教育管理活动异化的否定之否定应该指向教育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共生性,意味着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不能只关注管理活动的逻辑,更应该关注教育活动的逻辑。从教育立场出发,研究如何生成反映教育管理的“教育”属性的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是教育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明确区域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区域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有"共源"之处,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可以说,区域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聚集在特定空间的教育活动"。"聚集在特定空间的教育活动"是区域教育最简单、最基本的现象,与区域教育历史的起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区域教育一切矛盾的"胚芽",作为逻辑起点,它符合科学思维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罗静 《教学与管理》2023,(36):16-20
教育情怀被认为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不仅会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但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却受到乡村教师教育责任缺失以及教育情怀虚无等方面问题的影响。基于活动理论重新理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形成的运作逻辑、管理逻辑以及规则逻辑,对于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究发现,多重主体导致活动边界不清晰,缺乏活动要素衔接,致使难以发挥系统作用;活动规则不规范,难以体现活动公平性。据此提出,健全活动主体权力形成机制、优化活动系统的良性运行系统,重构活动公平的规则约束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走向复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通常有两种研究范式,分别称之为实证范式和理解范式。从存在哲学认识论角度看,两种范式的认识逻辑分别是"是"—"是者"与"在"—"在者"。然而,它们在"语言界限"和"逻辑界限"上都表现出了颠倒与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复杂事物只有通过复杂性理论进行研究。运用复杂性理论对教育进行再认识可以发现,这两种范式在研究中都存在着难以承受之力。鉴于当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以及教育活动自身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应遵从复杂性研究,做到把教育的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关于教育要素的各种典型分类中,鲜有将学习手段列入教育要素的。学习手段是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内化教育客体时所必须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学习手段作为沟通教育主客体对象化活动和教育主体间交往的枢纽,在教育活动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或缺。学习手段作为教育要素是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越来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内涵、特性、价值、载体和环境,以及与特殊领域或群体相结合等角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并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作为本体来研究它的概念和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活动成果的总和,其中观念属于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文化产品系统、活动方式系统和文化观念系统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系统的整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的厘清及其结构的把握,是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它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以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是实践而非观念的人为前提,将人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进而关注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彰显教育史学的人学意蕴。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的主体间交往共同构成教育史,教育史学实践是主体发现美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生成教育史。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源生于公共政策范畴,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和研究范式。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育政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品格。教育政策作为一种教育理论规范和教育实践引导的研究范畴,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其逻辑体系可以从构成要素、存在形态、本质诉求、语言呈现和性质特征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教育机制建设:教育本质性进步的理性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长乐 《天中学刊》2004,19(3):100-106
教育机制作为由包括教育体制在内的所有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育内外部要素组成的社会活动系统,其活动能够产生促使教育事业依照一定的性质、宗旨、方向、路线、速度、规模、方式进行“非此不可”活动的客观趋势。运用教育机制理论能够清楚地解释教育发展变化的原因、理由及逻辑,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的理论启示。积极地建设教育机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本质性进步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在两个维度展开: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前者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指向逻辑认知层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后者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层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对二者任何一个维度的片面强化,都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与异化。时下教育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泛滥,正是长期以来对学生主体接受性的单向度以偏概全式强调的逻辑结果。因此,研究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性,当务之急是研究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性。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从理论层面研究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出场机制的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和实效性体现,需要实现教育各要素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深化研究的逻辑线索,是指依据课题深化研究的需要所确定的研究活动的基本脉络。其中,更新研究理念、重组实践要素、优化技术路线、突出成果创新是一条相互衔接的逻辑链,引领着研究者自觉地调整与优化课题研究的设计与实践,进而实现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深化研究的逻辑线索,是指依据课题深化研究的需要所确定的研究活动的基本脉络。其中,更新研究理念、重组实践要素、优化技术路线、突出成果创新是一条相互衔接的逻辑链,引领着研究者自觉地调整与优化课题研究的设计与实践,进而实现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起点的特点,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程,将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前期阶段(电化教育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的逻辑起点总结为借助媒体技术的教学活动和借助技术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了简单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教育对象属于人的要素,可分别充当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能动客体,而教育内容则是纯粹客体,明确提出并分清能动客体和纯粹客体,初步分析主体要素的层次结构。着力研究教育活动的关系层次结构及其认识意义,对整个教育活动系统的完整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利益的一种活动。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主要由教育政策活动的价值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包括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等主要方面。教育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并追求教育利益时,产生和形成各种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价值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即教师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由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大学教育目的理论缺乏明确的教育性内容,无法进行具体的教育制度及文化建构。大学教育目的应该立足于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然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逻辑的和谐,亦即以合理的教育机制来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教育要素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突出强调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要素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要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件,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要素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6年)、初获成效阶段(1978-1999年)和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通过对多种观点的分析发现,我国教育要素的理论研究还有如下不足:缺乏对非正规教育活动的关注,以理论思辨为主,但缺乏系统论证,且成果难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应由人的要素、工具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构成.教育要素研究作为一种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扩展研究视角,注重跨学科整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提升教育要素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