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台湾林良的作品已伴随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并着意于在儿童心中留下"善"的种子。整体上看,林良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有着"隐含作者"的声音。这个"隐含作者"的声音时而出现在其作品的真实对话与想象对话中,时而由叙述视角的改变来展现,且在林良作品的不同文体之中有不同指向。借由对话、叙述和文体的变化来控制"隐含作者"的失声与发声,林良成功地将冷冰冰的教育以快乐、自然的形式传递到每个读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2.
《爱弥儿》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爱弥儿》,亦有译名作《爱弥尔: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  相似文献   

3.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中篇小说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杂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可靠叙述。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在王蒙的文本中,起到了一种价值解构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从作品中体现的多声部话语以及隐含作者话语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勤的小说《金宝》的叙述涉及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构成了作品内涵的多个层次,而层次与层次间的相互包容和递进,扩张了作品的意义空间。写作主体和叙述主体的叙述视角形成了几个聚焦点,产生了叙事的矛盾,这种矛盾与作者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反映现实与表达理想之间的焦灼感密切相连,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道德间冲突的深刻的探索,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编码(创作时的作者)”和“解码(作品隐含的作者形象)”的区分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恐怖分子》,认为其对伊斯兰世界的东方主义书写只是表象,文本间差异性的复杂化和不可靠叙述促成反讽效果,表露出隐含作者对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异议,对阿哈德·哈姆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转向.其间,厄普代克把犹太性与“9·11”后人类生存危机的普世性相结合,把民族问题升华为世界主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8.
“隐含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菲茨杰拉德希望凭借《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一名严肃作家,这也使得对作品隐含作者的研究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作品中叙述者尼克面对特定事件表现出不同态度,这背后是菲茨杰拉德借尼克之口表达自己的信仰,菲茨杰拉德分别利用"年轻"尼克和中年尼克之眼对盖茨比进行观察,最终直指整个爵士时代甚至自己的冷漠和造作失真。  相似文献   

10.
《金银岛》和《退潮》分别是史蒂文森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两部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在宗教视角上既有关联,又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从救赎情节、典故寓意和信仰态度等方面解读两部作品的宗教细节设定,并结合史蒂文森创作历史语境阐释其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宗教书写异同.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和紧张关系。《社会契约论》以"社会"为取向,否定人的"自然状态";《爱弥儿》以"个人"为取向,强调"自然教育"。然而根据卢梭本人的教育意图,二者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面上是对"自然状态"的否定,其实是对"自然状态"的模仿:以"道法自然"的方式建立公民社会。并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着重阐述了对一般公民的教育(大众教育)。《爱弥儿》并非《社会契约论》的对立面,它阐述的是对公民社会的立法家的教育(精英教育)。正因为立法家对于社会的作用高于一般公民,所以《爱弥儿》的重要性高于《社会契约论》。  相似文献   

12.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罗兰·巴特及他的作品,笔者着重论述其作品《作者之死》中的主要思想。在其作品《作者之死》中,罗兰·巴特强烈反对文学研究中的"以作者为中心",行文中他声称作者的意图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相似文献   

14.
李芳芳 《现代教育》2012,(11):124-124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精心培养的爱弥儿最后却以堕落结局令人颇有些费解。通过研读卢梭的《爱弥儿》以及其它相关著作,可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韦恩.布思的《小说修辞学》为理论依据,借助当中的隐含作者、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叙事视角以及反讽等概念,阐释了对狄更斯代表作《远大前程》中的不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法和方式,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以体会其中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美国文学史中最优秀的幽默作品之一,在马克·吐温的创作生涯和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精彩的框架式叙述结构、精当的细节描写与幽默的语言风格及隐藏作者与小说背后的潜藏文本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述艺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  相似文献   

18.
要挖掘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自然主义小说《新寒士街》背后的深层意图,可以从与自然主义方法具有契合点的修辞手法“隐含作者”入手.隐含作者的建构,隐含意义是关键.吉辛在《新寒士街》中通过对文学商品化背景下不同作家生存境遇以及文学价值的探讨,建构出隐含其中的文人知识分子形象,其意义最终指向人文精神的重建.《新寒士街》中隐含作者的建构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知识分子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修辞叙事角度对刘易斯《大街》中的乡镇社会进行叙事伦理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隐含作者叙事伦理的另一面:隐含作者显示了其对劳动群众的敬重和同情、对自然的热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相似文献   

20.
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叙述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从多重复合视角、隐含作者、叙述话语、叙述结构、梦境与象征等几个方面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期待能揭示小说文本内部的基本建构,以及这些表现手法深化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