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中国语文》2009年第2期董正存《词义演变中手部动作到口部动作的转移》一文(下文简称《转移》)考察了汉语史上手部动作义>口部动作义的语义演变模式,包括某些表手部动作义的动词发展出具有言说特征的口部动作义,如言说义的提来源于其悬持义、扯来源于其撕裂义等。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动的概念域来构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域.食物范畴的动词不仅能投射到智力域,同时还能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社会关系域.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通过对英汉语中"吃、嚼、吞或咽、消化、喂、品尝"等一系列有关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进行语料库研究发现:汉语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和英语一样有着丰富的表达,但"吃"的下义词在表"获得思想、观点是吃"上较英语丰富;汉语几乎不用"喂"表"传达"这一隐喻义;消化范畴动词投射到思想概念域在英汉语中都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描写了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东南部方言撒尼话的使动范畴面貌,撒尼话使动范畴语法表现形式有词汇型致使、形态型致使、分析型致使;根据原形动词的自主与否,以及使动主体与客体动作的关系,将使动范畴的语义特征分为致使义、致动义和役使义。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致使标记,都由实义动词语法化而来,分别来源于做义动词、允让义动词、持拿义动词。  相似文献   

5.
隐喻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新的认知域,从而形成新的概念。表"生命终止"是"死"的基本意义,经过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的跨越,它由动词发展为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其隐喻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从两个范畴的跨越来解析"死"字的隐喻内涵,可以揭示多义词"死"形成过程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6.
情态动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其模糊性一直是人们理解情态语义的难点,该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情态动词的子范畴,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非范畴化过程,并且发现情态的模糊性,即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合义,体现为情态动词非范畴化过程的中间状态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7.
人们谈论隐喻时,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源范畴的集合体,所以人类语言系统中就有许多包含人体的词语、成语、谚语等。人类用自己的身体部位通过隐喻构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新造,二是移花接木。由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所形成的隐喻构词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8.
从物理行为到言语行为:嘱咐类动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 《中国语文》2012,(1):3-16,95
本文考察"属、付嘱、嘱付、分付、交代"等嘱咐类动词的产生过程,这些动词在不同时代从表示物理行为演变为表示言语行为。汉语史上反复出现的这种词义演变是导管隐喻、重新分析和诱导推理在相应的句法、语用条件下共同作用所致。本文以嘱咐类动词的产生为例,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少词义演变从起点和终点看是隐喻,演变过程中却看不到隐喻作用?2)同在隐喻作用下,为什么有的词义演变得以实现,甚至跨越范畴产生新词,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9.
张敏 《文教资料》2008,(33):50-51
"怕"由心理动词演变为表揣测语气的评注性副词,经历了两条虚化途径:第一条是由心理动词到评注性副词,第二条严格说来是"怕"的实词虚化过程,主要由隐喻机制延伸出"怕"的多个语境义.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虚喻的理据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虚喻,实际上是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特性这一标准划分而来的。虚喻是以情理之类虚性对象去比拟事物之类具体对象的比喻。其理论依据在于:1、虚幻的对象是大量存在的;2、比喻是艺术的联想;3、比喻是比较的一种形式。适合想象力异常丰富者的需要,长于表达灵动跳跃的思想是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词语义项的增加与修辞密不可分,修辞活动在初衷和结果上都与词义的发展演变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修辞的辞格相当多,能够在词的义项增多过程中起作用的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移觉、委婉、断取、别解等。  相似文献   

14.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12(3):285-304
Where anthrop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stures are a central feat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gesture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Drawing from a large database on student learning, we show that when students engage in convers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material objects, these objects provide a phenomenal ground against which students can enact metaphorical gestures that embody (give a body to) entities that are conceptual and abstract. In such instances, gestures are often subsequently replaced by an increasing reliance upon the verb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If gestures constitute a bridge between experienc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abstract conceptual language, as we conjecture here, our study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由「目」构成的惯用语数量多,表达的意义丰富。通过对「目」在惯用语中的意义进行分类,考察认知思维模式中的隐喻和换喻在其中的运用,可以看出无论「目」在惯用语中所表达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意义,无不与其作为人体部位器官所具有的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邹强珍 《海外英语》2014,(7):263-265
As an important metaphor, metaphor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regards color domain as source domain, and maps the color domain to non-colored abstract domain. This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ink and discuss color-related concep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through cognitive metaphor.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is in natu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by means of cognitive metaphor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在词汇扩充、句子和语篇理解以及文化教学等方面促进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在词汇上,利用词汇多层意义之间的隐喻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在语句分析上,借助具体有形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进行语句分析与理解;在语篇上,隐喻起着语篇衔接和连贯作用,有助于篇章理解;在文化教学上,通过中英不同的隐喻袁达式,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位于词汇层次上的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但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是一种抽象的认知方式,它为抽象思维的进行奠定了基础,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搭建了桥梁,进而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进行和认识改造世界打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20.
In的空间概念和隐喻意义——基于语料库的空间隐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在英国国家语料库中检索到的218个in做分析,揭示了英语中方位介词in的隐喻意义及隐喻拓展过程。语料分析表明,in主要用以构建9个目标域,即范围、时间、状态、方式、过程、穿着、职业、材质、目的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