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如何克服力量训练中的 "高原现象"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对力量训练“高原现象”产生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定合理训练计划采取破坏肌肉的“记忆”训练方法、控制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等方法与手段是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确对待体育训练与教学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高原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指出“高原现象”和“生理极限”的区别。并提出了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体操动作本身的特点、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学习环境、教师及教法等方面对体操技术动作训练过程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旨在为广大学生克服动作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及提高运动技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竞速、竞距和技能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员的“高原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布瑞安和赫特的观点,指出研究对象在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竞速项群运动员在专项训练的第4—6年出现,竞距、技能类难美项群运动员在第5—7年出现;运动素质是竞速、竞距体能类项群运动员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因素,难美性技能类项群运动员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统计了中国和民主德国优秀田径运动员专项成绩发展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概率,分析了“高原现象”的特征及成因,提出了控制“高原现象”的对策,为有效地实施和控制田径运动员的多年系统训练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部分健将级田径运动员的“高原现象”进行研究,提出田径训练过程“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在专项训练的第4—6年出现,持续1.5—2年,且具有重复再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原现象”是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业体校训练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17岁之间,正是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和运动技能形成的“高原现象”时期,所以这个问题是影响他们成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原现象”的心理学研究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形成都要经过5个时期,即“初期努力”、“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高原现象”的因素构成进行探索。其成因与身体素质、技能结构、心理障碍、训练方法等因素有关。同时,就运动训练过程高原现象的控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发展趋势浅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模拟高原训练是当今世界高原训练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对50年代以来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了80年代后期至今间歇性低氧训练、“高原”小室等模拟高原训练新进展,以期为科学运动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世居高原的云南省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原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有着不同的训练特点。本通过对云南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的高原训练、“高高交叉”训练、“高低交叉”训练,以及下高原的时间间隔和下到平原参赛时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为今后自行车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寒停 《钓鱼》2006,(13):6-7
西宁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约26公里处、海拔高度为2366米,是我国海拔最高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高原训练基地。在这里,著名教练员王魁、马俊仁、毛德镇等带领陈跃玲、王军霞、孙英杰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后.荣获“奥运”、“世锦赛”等多项冠军。国内外舆论界称赞基地为高原训练的风水宝地.世界屋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高原训练”被很多国家的教练员们重视,不少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高原训练基地,我国也分别建立了“云南海埂高原训练基地”和“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6日至9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召开“国际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高原训练与健康”论坛,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各国的专家及学者,围绕高原训练与健康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国内外高原训练与健康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优秀运动员高、低氧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实践训练方法、手段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本次论坛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性高原训练与健康领域的会议,本文从不同角度连续刊登大会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张楠 《体育科研》2004,25(1):13-13
通过比较“高住、低训”的单一训练计划和“高住、低训”的多样训练计划,并伴随使用“低压氧舱”,向大家介绍支持不同海拔高度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结果并鼓励有识之士作进一步的研究。“高住、低训”的高原训练理论充分运用了高原训练所带来的益处并尽量减少高原再训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理论坚信,通过让运动员长时间地停留在高原,可以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细胞等指标的提高。这种理论还主张,通过到低海拔的地方完成高质量训练,运动员能跑出更好的成绩,而这个成绩是在高原上所达不到的,因此,提供或提高比赛条件势在必行。研究表明,最…  相似文献   

15.
“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有关“高原训练及其研究”国内外均有一些报导,但对“高原训练”一词的概念与内涵未见真伪探求。本文从生理学角度和中度海拔环境中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阐述了高原训练的实效性并介绍了仿高原训练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备战奥运会,国家竞走集训队的部分 男队员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精心安排下,首次进行了“低压氧舱”的训练尝试。此举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低压氧舱”训练是由传统的高原训练派生出来的一种训练方法。“低压氧舱”也 叫模拟高原低压舱,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内,由人工调节舱内的氧量,模拟不同高度 的高原环境。利用“低压氧舱”训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运动员在舱内训练和休息,进行模拟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舱内训练,在舱外休息。俗称“高练低住”(在高原环境训练,在平原恢复);运动员在舱外训练,在舱内休息。俗称“高住低…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于国辉、李明才、潘海莲等五名选手为研究对象,利用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研制的模拟高原训练低压舱,进行三周的“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观察运动员血红蛋白、运动能力、体重和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高住平练,,是提高耐力性运动员机能状态和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今后优秀运动员进行“高住平练”模拟高原训练探索出较为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2009’中国多巴国际高原训练与健康论坛”的大会报告。对目前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其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向非耐力性项目扩展、注重高原训练的个性化监控、模拟高原训练的发展、对象年轻化、更加重视科研支持、国际问的交流合作及个体的生物学适应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游泳队八、九十年代进行了近20次高原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中国游泳界已将高原训练作为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但是,世界各国高原训练经验表明,高原训练是一匹难以驾御的“烈马”,高原训练不仅有优点,也有弊端,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摸索。本就朱毅和单莺备战2000年奥运会期间的高原训练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为主的高原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原现象是在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成绩在经历了快速提高期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成绩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从而未能充分或近似充分地显示其竞技潜力的现象。本文通过对456名中、德优秀运动员的研究,揭示了高原现象的出现概率和高原现象的训练学特征,分析了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预防和克服高原现象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