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未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经中共中央批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讨论形成的《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正式颁发。《决定》确立了我军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即: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这“两个提供”也是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决定》指出:“思想政治建设要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解决现实思想问题,要在…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儒学发展史上,荀子比较重视军事研究,对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禁暴除害”、“隆礼贵义”的战争观和“以仁为本”、“以德兼人”的战争指导原则,以及“仁人之兵”、“天下之将”的军队建设思想,从而构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为先秦儒学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德国军事学者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暴力是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①做为战争中的人,军事制度是最重要的部分。关于明代的军制,前人已多有论述,如吴晗先生在其论文《明代的军兵》中对明代军制的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研究。但是关于明代军队中更细微的情况,例如明代兵种的配置及在这种配置下的战术;有明一代三百年间,军事技术及战略战术发展等诸多问题,仍是待研究的课题。恩格斯指出:“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②明代军队兵种的配置及其配置下的战术,也…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0,(1):158-158
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继《历史的天空》、《高地》等战争文学作品后,再次推出新作《马上天下》。《马上天下》通过一个家庭生离死别、一对父子殊途同归、一组师生分道扬镳,和一群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直逼军事文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怎样进行战争,战争文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徐贵祥是当今军旅文坛上很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2010年新作《马上天下》以崭新的英雄形象塑造和独特的战争创作观赢来了读者的如潮好评。徐贵祥在军旅小说创作过程中,由初期的"尚战不战"、"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战争观表达,到创作中期的对初显战术意识的草莽英雄的成长书写,以及创作巅峰期时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对兵家战术的初步探究等,体现了他军旅小说创作观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罗隐《太平两同书》的政治哲学思想为个案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君主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中国政治哲学家正是围绕着君主这个政治核心,展开了对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修身修德与治理国家、君主与臣下的权力制衡,以及君主欲望与百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调和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使君王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和政治上的“贤主”,使国家“太平”。  相似文献   

10.
孔颖达《礼记正义》对《礼记》的教育思想进行讨论并加以发挥。整体看,《礼记正义》主要围绕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受教者等4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化民成俗”的政教内涵及其政治意义;明确了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特别强调了教育者必须兼备学识、品德两方面的素养,以及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师法”得当的重要性;也要求受教者尊师重道,努力勤学儒经并践行圣人之道。  相似文献   

11.
晋阳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战争。前人学者对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战争的特征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说明,但是对其胜方的主导者赵氏家族,尤其是赵襄子的战术以及军事思想鲜有论述。正是由于赵襄子凭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拥有积极务实的战术和高明的战争思想,高度重视战争、准备战争,以全城百姓为后盾,注重“人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瓦解联盟,争取盟友,抓住战机、穷追猛打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这些战术和军事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圣人是实现由天下无道走向天下有道的秩序建构主体,是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统一。先秦儒家圣人秩序建构关注的焦点不在于普遍性的规则、制度本身,而是作为制度、规则依据的伦理价值,主张通过重建凝结社会的核心价值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礼崩乐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坎大哈人文地形报告》是“人文地形小组”运用人类学方法介入战争的直观实例,分析《坎大哈人文地形报告》的主要内容可看出其调查研究涉及文化、政治、人口、民族信仰等问题,主要采用了客观描述、推论性数字统计等方法,这对我军军事教育开设和研究人类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历史上人类学介入战争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伦理学争议,人类学纳入军事教育将有助于消除争议,并增强军队作战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在被称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前五篇里,刘勰吸收前人的理论,继承并批判性的对文学的本体论进行了讨论.他主要从“道心”、“圣人”和“经纬”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文学的本原,立言的标准以及文章的典范,对魏晋文学本体论的建构以及后世的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16.
“感应”在《周易》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周易·咸·彖传》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之气相感而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察这些互相感应的现象,天下万物的情形就可以明白了。《易》从自然天道推演到人类社会,人伦之义。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效法道成为“圣人”,稳定天下秩序,实现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思考对道家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应当治理。庄子的天下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认为天下无需治理,体现了庄子独特的精神追求;黄老道家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提出了“因循”“审其刑名”等具体的治理原则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无不彰显着先哲圣人对国家与民族的崇高责任感。在今天的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一“护国战争”的爆发与“护国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护国战争”是谁发动的呢?对这个问题,长时期以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别有用心的分子制造了许多混乱。还在“护国战争”结束以后不久,梁启超即发表了《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之役回顾谈》等文,吹嘘“护国战争”是由蔡锷发动的(蔡受梁的指挥,也就是说,梁策划,蔡发动)。梁启超甚至说:“纪念护国起义,还有什么纪念呢?……若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在讨论过渡时期问题时,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和这个时期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清楚。因为,它关系到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社会阶段如何划分,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性质如何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需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哥达纲领”的作者对国家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糊涂观念而提出了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和这个时期的国家问题。他指出“现代国家”即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