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21,(1):61-69
国际投资仲裁制度步入多边改革阶段。当前ICSID仲裁制度存在侵蚀东道国公共政策管制权、仲裁裁决不一致、错误裁决缺乏救济制度、仲裁员独立性与公正性的缺陷、仲裁审理程序透明度的缺陷、仲裁成本高等问题。推进ICSID仲裁制度的价值定位转向,均衡投资者与东道国权益可由两大主体实施:国家和ICSID中心。其中,ICSID中心针对透明度和非争端方参与问题进行两次仲裁规则改革,分别是《ICSID仲裁规则(2003)》和《ICSID仲裁规则(2006)》。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投资争端中,ICSID管辖权对于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为防止ICSID管辖权的任意扩张,东道国可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综合采用广义和狭义的“投资”定义,以便限制ICSID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4.
在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不"和"没"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误用,明明该用"不"的地方用成了"没",该用"没"的地方又用成了"不"。下面是我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6.
1956年,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当时的"壮"还是"僮"字呢。后来,为什么把"僮"改为了"壮"字呢?这还得从周总理的提议说起。周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提议:  相似文献   

7.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很多人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混用,或者将"以人为本"的"人"误解为政治概念"人民"。文章从"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原初涵义出发分析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3):26-26
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在讲"绿树成阴"一词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写成"荫"即绿树成荫,而是阴天的"阴"呢?这一问的确把我给问住了。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啊,一起来想吧!  相似文献   

9.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试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的内涵与关系,探讨了设计"环节"和精炼"方法"的几点做法以及教学中需加以注意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保育"一词释义中出现的"精心"和"经心"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检索语料库,我们发现,"精心"与"经心"在词性和词义方面都不相同。"精心"是形容词,它强调是"态度认真细致;"而"经心"是动词,它强调的是"把……放在心上",二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3.
成语作为我国古典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在当今现实生活的日常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对成语的运用,大大促进了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误用"现象和"错用"现象。本文中,笔者对"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这一组误用率极高的成语进行了系统辨析。笔者通过此文让大家对"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认识,以减少对其的"误用现象"和"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主办"与"举办"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从语言学和法学的视角来看,区分"主办"与"举办"的关键是看组织者是否拥有对活动的所有权和决定权。"主办"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属权,奥林匹克城获得的是"举办权"而不是"主办权",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不是"主办"了奥运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徧""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扁""徧""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肖虹 《文教资料》2010,(18):138-140
春秋时期由于会盟制度的出现,"盟"和"誓"两种相异的文书以"盟誓"的形式大量出现。以承担"诅咒"为主要功能的"誓"由于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格式开始逐步定型,对象出现明显转移,与春秋之前的"誓"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从对文明这一范畴的研析出发,进而对物质文明与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概念及同历史唯物论中的"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文明与哲学本体论中的"意识"及历史唯物论中的"社会意识"的关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主观"、"客观"这对概念的的关系,作了概要的辨析。且阐发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界说辨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洪信良 《成才之路》2011,(8):11-I0006
华裔"虎妈"引发了教育方法大论战,于是有上海"猫爸"站出来,说自己的女儿跳着舞就考进了哈佛,提供了一个快乐教育的成功案例;于是,教育是在一片"孩子你真棒"的表扬声中"婉约"下去,还是得效法"虎妈",敲着铜琵铁板"豪放"一点?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近日发了一篇博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