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重新分析本雅明的哲学语言观、翻译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得出:本雅明对忠实原则的解读,在其哲学语言观的关照下,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翻译思想独特的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入手,对文中语言与意义、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以及可译性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探讨本雅明对翻译终极目的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张凤 《考试周刊》2011,(75):30-31
在《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解释了原作的可译性,阐述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忠实和自由的关系,并提出了纯语言这一语言哲学概念。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相似文献   

6.
李光辉 《文教资料》2009,(36):35-36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经典文章"译者的任务",在深入细读英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的哲学本质及译者的任务,同时,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探讨本雅明翻译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价值观及其理论的超越性,以期扭转学界对本雅明的误解,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所阐发的翻译观,尤其是对“原文一译文”关系的阐述,为千百年来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对我们重新审视翻译史尤有指导意义。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对原文通过翻译而实现生命延展的状态作出描述,可以说明只要能够传达出原文的“诗意”,不“忠实”的文学翻译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席印蕊 《海外英语》2014,(15):140-141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该书中反复出现当时一些社会思想,如女性意识、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等。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女性译者刘春英和陈玉立的汉译本(2008),和男性译者王之光的汉译本(2012)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51-158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三者关系的三元二轮推理的过程,翻译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性的传递。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片,向人们阐述了楚门悲惨的人生,而电影台词更是其中的亮点。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依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接受者传递原文信息。本文依据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分别从中英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及情景语境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最佳关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邓林 《中学生英语》2023,(2):90-102
《道德经》多译本的存在使其核心术语翻译诠释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以理雅各和安乐哲的《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概念框架探析“道”的翻译诠释差异本质。研究发现,理雅各和安乐哲对“道”的“刺激意义”的感知水平相似,造成其翻译诠释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者不同的“分析假设”或“移情”方式,而这又进一步反映着两位译者的跨文化翻译价值观差异。研究认为,公允地探析翻译诠释差异本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弥合差异,并为“和而不同”的中国经典文化外译观建构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3.
西方阐释学源远流长,翻译学发展受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深远影响。斯坦纳所提出的四步阐释步骤在译界更是被广为引用和讨论。本文试结合该阐释步骤,分析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以期验证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作品以外的理论名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开始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传播需要作者与译者的共同努力。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在译者处理不同文化的语言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三体》一书中包括大量的文化、历史因素,极具中国特色,这于译者而言无疑是翻译的一大难关。而译者刘宇昆能够突破文化障碍,灵活处理,这在翻译领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张冰茹 《考试周刊》2010,(22):33-34
关联理论对影视翻译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译者必须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引导观众通过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出发,通过对美国电影《小猪贝贝》的片名及字幕翻译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影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韩梅 《考试周刊》2015,(22):22-23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翻译活动的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影响,翻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同时翻译研究面临数字革新带来的新的挑战。《数字时代的翻译》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诠释了这场翻译的数字革命,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诸多新课题,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著作。本文首先分析了本书的创作背景,其次阐述了书中的五大论题,最后对其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20.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