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阳明对《大学》的疏解面临依据经典和超出经典的情形。因此,经典的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经典本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经典和阅读者互动、生成新意的过程。经典解释应遵循“返本”和“开新”这两个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经典才具有永久的开放性,我们对经典的解释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它的影响无疑来自有效的传播,比如戏曲、评书等.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入,<三国演义>的传播有了本质变化,这不仅是传播速度远非戏剧、评书所能比,更重要的是它将经典的<三国演义>变成了非经典的"三国演义",这是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4.
胡先锋 《中学文科》2005,(10):60-60
几千年来,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但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青少年,日渐远离了经典,包括儒家经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笔者认为,儒家经典应列为青少年经典阅读的第一站,提倡青少年阅读儒家经典,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明清章回小说之所以形成自身特有的面貌并成为经典,得益于小说"评"、"改"一体的形成方式,这一现象是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对小说文本的"再生"。在《水浒传》诸多版本中,双峰堂刻本、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和贯华堂刻本的评点者都是在改写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评点,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水浒传》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更是珍宝中的珍宝。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明媚的晨光中,让我们一起拿起"经典",阅读"经典",让"经典"涵养我们的心灵,让"经典"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于建福 《教育学报》2012,8(6):26-32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在我们的教学现实中,往往被当作知识短文来处理了,而且越是经典名篇越是如此,因为它们当得起"一个例子"的作用。至于这些经典名篇背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往往得不到落实。关于《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可能就是如此。我以为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时,也是重点"教知识"。当时,这篇文章是初中生要上的第一篇说明文,作为入门例文,又那么经典,所以在文章的"知识教学"上我比较注意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历史证明,是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的。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离骚》在两汉成为经典的过程及原因,并进而指出《离骚》在很长时间里被尊为经典是其内在品质的结果,现在要想真正接近《离骚》或其他经典作品,我们有必要重温它们在古代被解释和评价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方彬 《江苏教育》2013,(21):24-26
经典名著与学科文本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联系的关系。只要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为本延展更多的阅读实践,丰富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西游记》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实践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挖掘出经典的魅力、文本的潜力,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进行"小西游"多元主体视域下的经典阅读实践,最终彰显"西游"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承经典文化,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源泉。教育,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推手,必须在校园内旗帜鲜明地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这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当下,不少学校注重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  相似文献   

13.
欧阳焕青 《现代语文》2014,(10):115-116
孙绍振先生说“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尽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解和阐述是有无限可能的,但是文学经典本身形成了一个标准和内部结构,新经典的产生并不会彻底冲垮这个结构,而只是让这个结构内部的相对位置发生微调。文学经典本身公认的艺术高度成为潜在的准则,这是专业读者不断训练、不断积累才有的。由此可知,经典文本阅读不是随意的,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时又该怎么去阅读呢?这是每个学中文的人必须好好去学习把握的,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去钻研的,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哪些误区,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呢?  相似文献   

14.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与库切都曾发表过讨论经典的演讲,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经典"这一概念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它所面对的质疑与适当的理解.后现代语境中的"经典"与其他所有的宏大词语一样面临被消解的现实.但是两位作家文章中的争论,却为我们探讨"经典"这一概念的内延与外涵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也同时说明了"经典"作为一种判定标准所具有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正安 《教师》2020,(9):19-20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利用阅读素材进行写作,将"读"与"写"充分结合,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素材、知识以及技能充分运用到写作之中。文章重点以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阅读经典,润泽童年。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经典作品值得学生细细品读与积累。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对我们来说,一生精读一些文化大师的经典名篇,  相似文献   

18.
以诠释表思想,以诠释成经典,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两大形式特征。要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就有必要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形成了许多诠释体式。具体研究这些诠释体式,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基本做法。"传"是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之最初体式。"传"体开创于《春秋左氏传》,完善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后衍生出"内传""外传""大传""小传""别传"等形态。"传"体在创立和衍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两大诠释思想传统,即"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目录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而“经”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核心。本文考查了《论语》经典地位突出的过程,试图立足于解释学对这一过程说明,以求对如何传承儒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经典作品,为明清文人接受认可并推重鼓吹,主要体现在:于"临川四梦"内部脱颖而出、与正统经典相提并论、"奇书"与"才子书"的双重标举。这些阐扬与标举最终确立了《牡丹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