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新闻知识》2012,(9):50-51,42
公共关系、文化消费、媒介传播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征;在诵读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相对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微观承接,从而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征的"诵读传播载具"。传统诵读创作具有了"碎片化"基本元素,进而使阅听人接收诵读传播更具"碎片化"导向性。同时,以阅听人为导向,进而对碎片化受众进行微观承接、对应传播,则需有效地对阅听人诵读体验心理进行研究,有效建立"诵读文化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马克斯·萨瑟兰关于广告传播在消费者心理中所产生的“羽毛效应”进行了述评 ,继而对“羽毛效应”背后、消费者关于广告接受的微观心理进行了探讨 ;最后指出“羽毛效应说”对广告传播具有广告的再定位、创意的重申、载具的精细组合、记忆的不断唤醒、行为的即时触发等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1,(7):21-21
在传统电视媒体主导的时代的传播,很多品牌通常的传播模式是,选择电视媒体进行大量的广告轰炸后,便守在销售终端等待消费者到来,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在到终端来之前,已被新媒体阻断或改变了路线,特别是具有碎片化时间植入、随时随地可见性、冲击力更强的数字视频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鲁茂亮 《视听界》2013,(5):63-65
在这个移媒体蛊行的时代,手机媒体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改变传媒的市场格局。本文主要探讨手机媒体触发性的物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的兼容性,使得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媒体,这种碎片化的局限如何弥合,是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蔡之国 《新闻记者》2007,(12):63-64
在商业消费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以表现性感、性诱惑、性暗示、性能力为目标的“性”诉求广告,不断见诸于传播媒介,并成为当下广告传播和消费文化的时尚传播模式。国内各种广告媒体中裸与半裸的广告随处可见:为洗发水做广告,必让女人光膀子洗头;为护肤霜做广告,必让女人光大腿;卖热水器的总离不开女人洗澡的镜头。甚至还有的广告用一些含有色情意味的语言:“拯救乳房”、“做女人挺美”(丰乳霜广告)、“上上下下的享受”(电梯广告)、“突破三点,大得让你心动!”(房地产广告)等等来招徕受众。这类“性”诉求广告受到了大众的议论与批评。2007年9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文,严令禁播八类涉性广告。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6,(6):22-22
由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等发起主办的“2005中国年度传播大奖”揭晓。中国年度传播大奖素有“中国传媒奥斯卡”之称,天津日报报业集团荣膺“2005年度中国十大传媒人物”、“2005年度中国十大广告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100强”、“2005-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媒体100强”等4项大奖,成为风云媒体。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眼球为王”的传媒时代,“碎片化”趋势正在生成和发展。地铁电视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而兴起,是典型的碎片化新型媒体。如何提高地铁电视的传播力,在媒体林立中脱颖而出?本文从地铁电视的碎片化生存环境、生存特点及生存方式入手,探求地铁电视的传播规律,以期在碎片化传媒时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李儒俊 《传媒》2015,(14):63-64
在网络快速普及、4G网络大面积覆盖、消费者“碎片化”及广告媒体“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新媒体是所有媒介形式中最方便快捷、最具普遍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因其信息直达、反馈及时、影响力大和信服力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本文结合当前广告市场的现状,分析和总结新媒体广告传播策略的特点、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途径,期望其保持优势、趋利避害,营造一个发展平衡的广告生态环境,促进新媒体广告市场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播媒介的多样繁荣带来了受众接受信息的“碎片化”现象,如楼宇电视、户外LED、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这些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有30余种,新媒体种类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广告对载体选择的自由,从而使依附于媒介之上的广告在发布上出现了“碎片化”趋势。这使本来就监管不力的广告发布市场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0.
其一,微博“碎片化”的“症候学”与正面价值之争。彭兰在《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中提出,建立在碎片化社会基础上的微博信息碎片化代表着传播模式的变革,其正面价值的发挥通过‘全民投票”的信息碎片筛选机制、“自组织”内的信息碎片优化机制、专业媒体的碎片整合机制三种途径得以实现。这为客观、全面看待微博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是由于不同形态的媒体对话语权的无限参与和放大,使得媒体话题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加上媒体对话题的联动选择,整个社会的交往空间呈现异质化与碎片化的倾向。本文主要从媒体进入“话题时代”的既成语境,分析媒体联动话题的突出特性,并提出话题因子的强弱影响传播力的形成,以此入手来分析“话题时代”媒体联动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2.
“势能理论”与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信息传播不是一种散发式的传播行为,而是一种具有特定指向型的集约式传播行为,因此广告信息传播具有方向性。广告传播方向是指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信息流动的方向性。其核心是“谁流向谁”的问题,这是广告传播的核心问题。广告传播方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多元化的流动过程,包括信息流动、利益流动、文化流动等多个方面,这些流动过程共同决定了广告传播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杰 《出版广角》2018,(6):72-74
网络时代,媒介形态日趋多元化,自媒体所带来的互动体验令人眼前一亮.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正式霸屏,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悄然而至,并催化传播范式发生转变,微电影广告应运而生.微电影广告所呈现的碎片化特征,与自媒体时代的受众本位思想不谋而合,其便于定位、易于传播的特点,更使微电影广告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范式,引起广告商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4.
胡顺焱 《声屏世界》2016,(7):109-109
在经济新常态下,广告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创新思路。目前,媒体碎片化已经达到顶峰,单一的线上广告传播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全传播时代客户进入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广告份额虽然正在遭受新媒体的蚕食,但仍占据主体地位。这说明,电视媒体在全媒体资源整合的浪潮中仍占据着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5.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6.
李思屈 《新闻界》2002,(5):37-38
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的观念、原则、指导思想层面,二是微观的采、写、编等业务操作与经验总结层面,而在宏观的整体观念层面与微观的个别经验层面之间则缺乏一个必要的理论衔接,这就是亟待发展的“中观研究”层次。一、媒体产业与广告经营——“中观研究”的需求加入WTO后,中国的传媒发生着更加深刻的变化,广告竞争更趋激烈。这一观点,在宏观层面上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与此相应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如在这一大背景下某一具体传媒的发展战略问题,它的产业化经营方针问题、媒体营销战略等具…  相似文献   

17.
以往,终端传播被认为是广告链条中的最后一环,也被看作是把产品踢入消费者怀中的临门一脚。但在当前媒体碎片化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终端传播已不再是广告链条上最后一环,而是成为媒体资源整合传播中的中坚力量,其成败足以影响到一次传播行为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典型的自媒体,微博成为多元信息传播集散地和多元意见广播场,以“碎片化”形式消解着主流媒体“中心化”权威性,成为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媒介和舆论力量.因此,对微传播及其调控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2012年的广告市场分媒体来看,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保持了一定增长,但电视媒体、互联网广告增幅呈现增幅放缓的态势;广播媒体、杂志广告同样增速放缓,报纸媒体则出现了7.4%的降幅.文章分析了各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并提出在市场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广告运作的传统基础体系逐渐崩塌,崭新的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海量信息数据库体系,新旧媒体混在的“混媒体系”和全媒体营销理论体系构成的全新基础体系正在逐渐成形.  相似文献   

20.
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也可以将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使社会碎片化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由于文化程度与职业的不同,人们对媒介所需的内容也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角色的碎片化。社会角色的碎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受众所需信息的碎片化,就如同栏目专业化一样,中央电视台有十四套,分别对应不同的受众。大众媒体逐渐细分并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媒体,本文将谷阿莫讲故事系列作为小众媒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谷阿莫的X分钟看电影系列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类型等,以期得出小众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