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相当一部分空置宅基地,这些宅基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关系到国家节约用地目标的实现和农村治安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12)
绥中县宅基地普查管理信息系统以绥中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基于C/S架构进行开发,为用户提供了农村宅基地数据的浏览、量测、属性查询、宅基地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对绥中县农村宅基地、建设规划等方面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敏感程度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项制度改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宅基地的重要性突显。结合内蒙古农村,尤其是牧区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的现状,借助内蒙古农村牧区"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的数据平台,结合样本调查法,对内蒙古宅基地的利用与流转管理特征进行了探究,发现内蒙古存在村庄规划滞后、宅基地面积超标、确权登记困难及宅基地隐形市场活跃、流转门槛高、流转盲目等影响农牧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提出应根据实际推行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和相应配套措施,为农牧区宅基地的流转提供出路,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城乡土地流转统一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是明晰农村宅基地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作者参与本溪市桓仁县、抚顺市抚顺县及新宾县的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总结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为以后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建设既要保证生活、生产、生态三种宅基地基本效用的完整性,又要在符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基础上与农村消费水平相匹配。因此,必须测算出效用最大化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在满足农户宅基地需求的前提下保证节约集约用地。本文在农户建房预算支出约束条件下采用消费效用函数对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进行了计算,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366份农户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户建设宅基地的偏好权系数和需求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满足宅基地效用最大化时的最佳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66.91~190.82)m2/户,最佳人均农村宅基地面积为(42.79~49.56)m2/人,此用地标准值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存在较大差异。计算结果表明渝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巨大,宅基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挖掘具有极强可行性,应扎实推进宅基地内部挖潜,着力探索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点的农村宅基地制度设立之初具有鲜明的福利色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宅基地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渐萎缩,财产性凸显,如何更好保障农民权益,这需要还原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本质意义,准许农民将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同时应从立法及配套措施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及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数据标准,采用南京国图公司为本项目开发的"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建库软件"完成江阴市集体建设用地地籍图编辑、属性录入、数据统计,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经权属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土地登记发证工作。  相似文献   

8.
郑佳  刘月 《内江科技》2009,30(11):122-122
银川市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从银川城市问题的实际出发,在Mapinfo为基础的GIS软件平台上,采用VISUALBASIC6.0编程语言进行二次开发而成的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的专业软件。本文以系统开发背景、系统特点为基础,重点介绍了系统设计思路及系统功能,该系统目前已应用于银川市城市规划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内江科技》2015,(4):91-92
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但是土地资源有限,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党中央下达了集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的指示,特别是其中的农村宅基地问题吸引了各界的眼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因此,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宅基地盘活将是一大助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新农村建设一般都在农村宅基上开展,而农村宅基地分布面广,使用跨越时间长且政策变化多,导致实际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当前的农村的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状已成为农村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宅基地功能变化规律可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社会保障—收益—留置”宅基地多功能分类体系,基于613处样本宅基地调查资料,运用核密度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平谷区宅基地多功能演变特征,揭示“农户—宅基地—村庄”多要素综合作用下宅基地功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呈显著弱化趋势,收益功能和留置功能则显示出增强态势,功能结构由83.2%:6.9%:9.9%变为71.8%:10.6%:17.6%。②社会保障功能在经济落后山区较强,空间形态由条—带状向片—面状集聚分布演变,体现出区域农户对其居住保障性的依赖;收益功能集聚在经济较好平原区及近郊半山区,分布格局由点状演化为点—带状扩展态势,以适应休闲农业、旅游等需要;而留置功能则在经济中等半山区强化,形态由片—面状向点—带状分散化布局,反映区域农户在外工作增多与对宅基地潜在价值的期望。③基于农户视角,区位、经济、地形等村庄特征是宅基地多功能形成的激发因素,家庭人口、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等农户特征是宅基地功能形成的能动因素,宅基地位置、规模、建造年代等是宅基地功能发挥的限制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应遵循宅基地功能演变与分化规律,按照农户—宅基地—村庄综合特征的差异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2.
农户宅基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应斌  杨庆媛 《资源科学》2015,37(3):442-448
基于农户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成为当前学者归纳总结农村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归纳与综述方法对农户层面的宅基地利用现状、内部结构、形态、功能、文化景观进行回顾与分析基础上,从农户宅基地演变内外部因素与人均用地标准调控等方面剖析其动力机制。认为在农户层面宅基地利用演变等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选择方面,以村域为基本单元,运用"3S"技术将农户问卷调查的社会经济属性数据与宅基地空间属性数据进行链接,注重农户宅基地演变驱动机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将社会经济转型耕织于农户宅基地演变及其调控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内容方面,将农户生计转型及其行为决策融入宅基地演变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分析框架,根据农户分化及其宅基地功能和需求层次,从宅基地功能类型划分和用地标准控制及聚居点类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其调控策略,并设计多元化的政策措施。同时,应强化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背景下农户用益物权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高效集约利用的空间重构体系,研究农户行为方式及其收入水平与农村宅基地演变耦合机制,为分类指导农户宅基地用地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夏方舟  鲁平贞 《资源科学》2021,43(7):1492-1508
“同地同权同价”是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认知局限、流转障碍凸显、市场难以形成,使得农民宅基地财产权利显化困难,流转价格和功能价值存在较大偏离,相较于城市居住用地价格更是差距巨大。基于此,本文选取了287个北京郊区宅基地流转案例和534个北京城市居住用地交易案例,构建了宅基地使用权多元价值分段偏离测度框架,运用多功能价值评估与深度置信网络分析,测度了宅基地使用权实际流转价格、功能价值和城乡同权价值的“三元价值”和“两级偏离”。结果表明:①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功能价值较流转价格平均高出8748.08元/m2,平均价值偏离度为63.14%,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域递减”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原因在于宅基地的功能和资格权的认知偏差,以及供需匹配度、市场完善度、政策外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城乡同权价值较功能价值平均高出 27192.81元/m2,平均偏离度为68.32%,呈现出显著的“中心扩散”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居住用地产权的完整度、明晰度和稳定度差异。因此,本文提出未来宅基地财产权利显化和价值充分盘活应该分两步进行,首先完善宅基地的“农村二级市场”,逐步纠正农民对宅基地的功能认知和增强资格权价值显化;其次对标城市居住用地构建“城乡统一市场”,通过不断完善宅基地产权权能,推进宅基地完整价值的进一步显化,推进实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对协调的“同地同权同价”。  相似文献   

14.
鄂施璇  王兆林 《资源科学》2021,43(7):1419-1427
三权分置政策为宅基地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空间,在法律层面设定宅基地发展权,探索构建其权利结构与实现形式,对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及法理分析,系统阐释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设置必要性、内涵及法律属性,构建其权利结构与实现形式。结果表明:①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发展权指宅基地向新产业新业态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途扩展时,产生了超越其居住保障功能的宅基地发展性权利。宅基地发展权是动态财产权利,衍生于宅基地所有权及其使用权,其母体是宅基地所有权,法律属性上是民事权利(私权),它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②宅基地发展权主体为混合主体,其中农民集体享有所有权派生的一级宅基地发展权、农户享有宅基地使用权派生的二级宅基地发展权、社会主体享有宅基地经营权派生的三级宅基地发展权。实体形态的宅基地及其发展潜能应被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客体。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内容是其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总和;③实现形式上应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为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其完整权能;立法上将资格权纳入农民集体成员权,建立统计台帐制度;创新宅基地发展权转移的“经营性流转”及“共享共建”模式,对其发展权转移过程中的增值收益需兼顾农民集体、农户及社会主体。本文的结果对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成  徐爽 《资源科学》2021,43(7):1375-1386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打破旧有宅基地制度壁垒,并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互为起承,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有助于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在“三权分置”制度逻辑下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加速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提升乡村聚落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利益共享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梳理了宅基地改革阶段与产权细分过程,明晰宅基地属性外延,分析宅基地资源资产化与资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从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缘起和内涵解析、制度的外部环境、制度的多元主体和制度的绩效4个维度,解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逻辑;梳理“三权分置”制度下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的选择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路径。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需要匹配不同地域乡村的不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建设用地双扩背景下,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户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立足农户微观视角,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分析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遵循“感知价值→退出意愿→决策行为”的路径模式,感知价值是农户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基础,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农户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②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风险规避者”,政策制度会促使农户的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退出行为;③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双重行动逻辑,“诱导性”行为效用高于“主动性”行为效用,表明“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维护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权益、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力度等2个建议,以确保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年在天津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代际差异的视角下,考察了相关因素对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是否持有农村宅基地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该变量系数并不显著.但从系数符号来看,宅基地确权对于农民工宅基地权益的保障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得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率和宅基地距离城镇距离对两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显著不同.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孔雪松  陈俊励  刘殿锋  赵翔 《资源科学》2021,43(7):1322-1334
农村宅基地退出潜力具有典型的地域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特征,是分类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基于理论潜力、意愿潜力和现实潜力3个层次,深入探讨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空间组合分析和耦合度模型,提出一种农村宅基地退出潜力分层协同分区方法,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揭示3类农村宅基地退出潜力的分异特征和耦合关系,识别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分区类型及其优化方向。结果表明:①宜城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理论潜力分布广泛,意愿潜力和现实潜力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特征,外出务工人数占比是影响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潜力的重要因子;②3类退出潜力的组合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村(社区)具有分级一致性,而分级组合非一致区的3类潜力以低水平耦合为主;③宜城市农村宅基地退出可划分为5个区,包括优先退出区、重点退出区、一般退出区、弹性退出区和意愿限制区;其中,优先退出区是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试点的重点。政府应在明确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转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构建以农户利益为中心的差异化分区退出机制和农户长久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退出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设计宅基地退出模式并有效识别其运行机制,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的重要支点。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系统理论设计4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基于“诊断—设计—结果”框架编制宅基地退出行动编码手册,运用原型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行动逻辑与运行过程,进而明晰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表明:①综合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和农户多层次需求导向的资产置换、货币补偿、以地养老和土地入股4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内核—外缘”性系统特征,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需求。②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本质是以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指引农户有序退出,表现出政府主导的资产置换激励、政村合作的经济性补偿激励、政企合作的以地养老激励和村企合作的土地入股激励等多类原型,并形成了差别化的运行过程和特定的适用条件。受地域环境差异、政策驱动转型和主体需求层次升阶影响,宅基地退出模式将随之变动和多样,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应因地因时进行适当调整、择优用之,以适应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乡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周亚娟  林爱文  张二申 《资源科学》2021,43(7):1428-143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宅基地大量闲置,合理重构宅基地完全价值,完善退出补偿定价机制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宅基地退出成本的角度构建了宅基地价值认知—边际机会成本分析—完全价值重构的价值评估体系。结果发现:①农村宅基地价值由自身价值、开发价值、权益价值与代际价值构成,宅基地退出时所失去的价值部分即农户损失成本;②利用成本损失来测算宅基地的价值,以边际生产成本测算宅基地开发价值,以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宅基地自身价值,以边际外部性成本测算宅基地权益价值和代际价值;③不同类型宅基地在退出时损失的价值不同,在退出补偿中需根据成本损失进行相应补偿;④宅基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损失多以货币手段进行补偿,边际外部性成本以货币手段结合非货币手段进行补偿。基于此,探索了一种新的宅基地定价思路,提出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