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人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文人学者的绘画作品。它有别于民间工匠和专业画家的作品,要求作品有“士气”、“书卷气”,强调作品的“象外之旨”,追求作品“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意境”所指的不是单纯客观的有限之境,而是一种包含有诸多主观因素———画家理想中的有意味的境界、观者对作品联想中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往往会因创作者和鉴赏者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的不同而各异,从而也多少使“意境”这一概念包含了一些无限之境的意味。诗意是文人画意境的灵魂,画无诗意,即无“意境”可言。所以诗歌创作中“含蓄简练…  相似文献   

2.
意境理论的现代整合与内审美的视域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和意境论源自古人,但其解释权却在今人手中;今人对意境和意境论的解释又必须符合古人的原意。由于在这一悖论的背后潜伏着古代意境论无通约性的尴尬,因此,意境论的现代整合就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从内审美的观点看境界、妙悟、意象和意境,将另有一番境界。在意境研究之内,会发现境界的本质和特点;在意境研究之外,会发现意境生成和流变的中轴或道枢。  相似文献   

3.
说意境     
张寒烟同学:应你来信的要求,下面谈谈意境及其相关的问题。所谓“意境”或“境界”,是概括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的构成有二:一是客观物境,一是主观情思;并且只有既缘情又体物,情思与物境二者相融洽一致,才能构成意境。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作品,就要领会作者怎样通过融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由于意境在鉴赏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有关意境的一些常识。1.意境的种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说…  相似文献   

4.
意境,也称之为境界。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学审美范畴,而且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文学审美范畴,几乎是古代众多的文学审美范畴的中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典诗词,意与境合,即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人生境界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或意境。如际籍《咏怀)}中的:“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这里作者着力烘托的是秋夜孤独的心境,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苦闷的意境。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集中反映了作者渴望从污浊的社会羁绊下获得自由的愿望,形成…  相似文献   

5.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李姗姗 《考试周刊》2012,(10):10+45-10,45
意境论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正式形成,经过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推动,含义日益丰富,适用范围也更加扩大。近代以来,王国维集其大成,开拓了意境论的新领域。本文从"境界说"、"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三个方面论述王国维如何发展、深化中国的传统意境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歌艺术之精华便是意境。古之诗家以创设意境为写作之第一要求。意境是诗人主观心灵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即“情”与“景”的融合。所谓“情景境界也”,即为此意,它是一种虚实结合体。虚实相生的典型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教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发展空白,用“情”去领悟意境。一、发现空白,解读空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乃至现代诗文作品都运用了空白手法。语文教学固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处揭示、理解诗词的意义,还应该从“虚”处让学生领悟那未尽的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即学会发现空白,解决空白。如学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好古诗词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显然是不行的。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歌评价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有无意境,所以,古诗词教学应将诗词意境的探讨作为其重心。一、以诵读激发阅读欲望,创设意境课本中的古诗词作品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从形式上看,古诗词都具有抑…  相似文献   

9.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诗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10.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11.
释苟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苟”字的解释。“苟”是“敬”的初文。许慎说 :“苟” ,自急敕也。”“自”指“自我” ,“急”是时是不断 ,“敕”是谨慎小心之义  相似文献   

12.
“见性”是《坛经》心理学思想的主题.其目标是成就佛、菩萨等伟大人格。“自性论”是见性的前提,它把外在崇拜转化为人的内在自觉。自性范畴尚未分化,但其表征有显有隐,其显是自我意识,其隐是无意识。成佛就是“意识到无意识”,成佛后的“境界”是人的一种澄明的心态。《坛经》“顿悟论”的认知心理思想是见性的最佳途径,其中关于“根性”的差异心理思想是顿悟的依据。顿悟发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是有限的心植根干无限之中。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其认知心理的一个侧面,顿悟买际上也有阶段和方面。《坛经》“定慧一体论”的心灵训练和心理卫生思想是见性的措施保证。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又可转化为现代人健心和心理治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俞樾时代的诂经精舍在延续朴学传统,造就学术人才上所起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内部发生着种种衍变。一方面书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文学色彩,词章与学术渐趋分途,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前者可以从社会思想变迁史的角度来理解,后者应归因于俞樾本人对文学,对才情的一贯喜好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佛典翻译文学”是研究外未文化对中国文学史影响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三种佚经——康法邃十卷《譬喻经》、失译十卷《譬喻经》和失译十卷《杂譬喻经》——的钩沉、流传和特征等问题的剖析,可以透视中国“佛典翻译文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经义述闻》为清代著名的训诂著作,文章对其训诂方法从训释方法和考证词义的方法两个角度着眼,分为因声求义、形训、据境为训、比勘互参、训诂类比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在古文字学的基础上,探讨“荆”“楚”二字的初义。“荆”的部族之义早于植物之义,和“楚”字并不同源。虽然两字都引申出了国号之义,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其作为国号的含义也由最初的不同而逐渐归一。  相似文献   

17.
P.3594《宅经》的九方色图是术数家用于占断某年的紫白修造吉方用的,这是一组年九宫图,九个小图按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土(黄)、六乾、七兑、八艮、九离的顺序排列,每个小图又按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土(黄)、六乾、七兑、八艮、九离居中宫排列。每一图表示该图所示之年的紫白方为修造吉方,其他杂色方是修造凶方,修造应当避之。  相似文献   

18.
《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反映了王引之重要的语言学思想:一、对词义的考辨,善于抓住本义特点.从形、音、义的网络中,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网络观;二、对词义的考辨,既有相关词语同步引申的共时的横向对比,又有词义交互感染引申的历时的纵向古今对比,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互染观;三、对词义的考辨,既注意古义,又注意今义,上下同义,古今并列,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平列观。  相似文献   

19.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艺概.经义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五"概"多有互相发明之处。《经义概》内容紧凑精准,理论阐述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其中存在大量可施之一般文章作法的真知灼见,对文题关系、锤炼字句、抑扬顿挫等方面刘熙载都有非常独到的看法,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