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拥有诗的生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通州市石港小学的素质教育基地——“玉米人农庄”就是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的极好地方。孩子们在农庄里可以用自己的小手转转古老的纺车,感受织布的乐趣;可以摸摸青衣花布、绣花荷包,聆听老爷爷、老奶奶们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捕“鼠”记     
自从去年妈妈买回一对可爱的小松鼠后,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鼠灾地区”。小松鼠总是从笼子里逃出来,弄得我们家天翻地覆。这一天,狡诈的“越狱分子”———两只可恶的小松鼠,趁爸爸妈妈不在家又逃了出来,这可急煞我也,我可没捉过小松鼠呀!待我调整好紧张的情绪,一场“人鼠大战”便在我们家拉开了序幕。为了测试“敌军”所在地区的位置,我分别在家里各个地方放上了玉米。5分钟后,我依次查看了睡房、电脑桌、客厅的玉米情况,都没有动静,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打开阳台的门……“哇,重大发现!”我情不自禁地喊起来。阳台上的玉米…  相似文献   

3.
早晨迎接孩子们入园时,睿睿妈妈从书包里拿出了什么东西递给他,又把我叫到一旁说:“李老师,我们睿睿特别爱看动画片《葫芦兄弟》。前天去姥姥家带回一个小葫芦,喜欢得不得了,天天塞在袖子里,连睡觉都抱着。今天说啥也要带来。”可不是嘛,整个上午,睿睿都小心翼翼地把小葫芦塞在袖子里,时不时悄悄拿出来掂掂、看看,又塞回袖子,午睡时也是如此。我心想,他这是在干什么呢?起床后,睿睿又从袖子里拿出小葫芦,对佳佳说:“你看宝葫芦能动了,里面真的有葫芦娃了吧?”这时,孩子们都好奇地围过来,睿睿又说:“我现在只有一个宝葫…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小河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远远望去,像一条绸带伸向远方。河水很清很清,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我和小伙伴经常到这里来捉鱼。我们来到小河边,脱掉衣服,“扑通、扑通”跳下河,看见有一条鱼从我眼前游过,于是,我就用手猛地按下去。啊,小鱼真机灵,身上滑溜溜的,从我的手指缝里逃掉了。我们捉鱼捉腻了,就开始玩打水仗,你向我泼,我向你泼,有时大家又围攻一个人。不一会儿,我们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谁都不肯认输。我们爬上岸,在岸边上的沙土里打几个滚,又都成小泥猴了,只有两只眼睛在忽闪忽闪地动,大家你指一指我,我指一指你,止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又“…  相似文献   

5.
祖会燕 《早期教育》2005,(10):40-40
设计意图 我园处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接地带,幼儿的爷爷奶奶一般都在农村,而孩子们则在城镇中长大,对于农作物和农活不太熟悉.十月一日放假归来后,有许多幼儿带来了他们到农村爷爷奶奶家拍的照片,其中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合影的特别多.于是,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展"玉米人农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6.
活动设想 春天的玉米人农庄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的玉米人农庄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的玉米人农庄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的玉米人农庄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一提起春天,我们就会联想起无数优美的字眼和诗句: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满面春风;“春眠不觉晓”、“春色满园关不住”、“桃花依旧笑春风”、“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提起春天的玉米人农庄,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少不了一个“玩”字。玩,可以指从事、投入某种游戏活动。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辈热衷的打弹弓、捉蟋蟀、跳皮筋等游戏,到十几年后孩子们迷恋的“小霸王”游戏机、铁皮玩具,再到现在孩子们熟悉的三国杀、手机网游、iPad……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游戏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孩子对捉蜗牛兴致特别高,一到户外散步,每个人都要捉一两只,虽然有时只是个空壳,但孩子们仍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 散步结束了,我招呼孩子们集合,并要求他们把手中的蜗牛扔掉。说了几遍,孩子们没有任何行动,连平时最听话的几个也有些不情愿。我有些为难了:把蜗牛扔掉吧,他们肯定舍不得;强迫他们扔掉吧,虽然他们不敢不听。但我实在不愿行使这个“权力”。忽然,我灵机一动,从地上拾起一片大树叶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让小蜗牛到树叶飞毯上来休息休息好不好?请你们把自己的小蜗牛送到树叶飞毯上来  相似文献   

9.
蝈蝈声声     
佟希仁 《少年月刊》2013,(10):33-34
小时候家住农村,我最爱玩的游戏要算是捉蝈蝈了。每到盛夏,走进绿色的山谷,就会听到满山谷里都是蝈蝈的叫声。那叫声清脆响亮,就像孩子们新敲起的小铜鼓,声声人耳;又像虫儿们山谷里召开的热闹演唱会,真是令人兴奋极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蚱蜢     
冬天快到的时候,我拿了一个玻璃瓶到附近的公园去捉蚱蜢。我喜欢把蚱蜢放在瓶子里,然后,看蚱蜢跳高。我撅着屁股捉蚱蜢的时候,突然听见一个很细小的声音:“在瓶子里跳高一点也不好玩。”天哪,这是哪里来的声音啊!“是谁在说话?”我问。“是我们,你不是要来捉我们吗?”这声音从草丛中传来,是蚱蜢振动翅膀发出的,和我们人类的声音不一样,“如果你也是一只蚱蜢,你就会知道,在瓶子里一点也不好玩。”蚱蜢的声音继续传到我的耳朵里。为什么我可以听见蚱蜢的声音?我还不知道,那是因为我马上就要变成一只蚱蜢了。真的,我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蚱蜢,就像…  相似文献   

11.
快乐点名     
每日点名似乎成了例行公事,而且每每人数还没点到一半嗡嗡之声便不绝于耳。孩子们不是交头接耳,便是摸摸索索、戳戳戟戟。不但孩子们不喜欢这一枯燥乏味的形式,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又累又生气。怎么办呢?唉!又该点名了。点序号感觉有些不尊重幼儿,点名有些乏味,孩子们的应答之声也是千篇一律的“到”或“Here”。今天点到刘焕中时,他来了句“zhe”,孩子们顿时哄笑起来,我也笑了。他的有意搞笑让我突发灵感。笑声过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点名,小朋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答到,看谁跟别人说的不一样。”此后便是阵阵笑声回荡在活动室里,有的…  相似文献   

12.
青蛙奇遇     
深夜,窗外的蛙声连绵不断,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服用了洋博士发明的变形药水,顿时,我变成了一只青蛙。我跳出窗,落在一堆草丛里,只见一只青蛙在那儿哭泣。我问:“你为什么要哭?”他说:“一天,我和孩子们在捉虫子吃,一个黑炭头似的人走来,把孩子们装进了口袋。我知道,人类把孩子们捉去,第二天就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味。都是人类造的孽呀!让我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哭。我也哭了。这时,一只畸形的青蛙跳过来,把我和那只哭着的青蛙吓了一跳。我们问道:“你是谁?是从哪来的?”那只畸形蛙忙解释说:“我不是怪物,而是一只普通的青…  相似文献   

13.
小角落     
活动室里摆放着钢琴、电视柜、玩具柜等东西,自由活动时有些孩子总喜欢挤在那些角落里,嘻嘻哈哈的。起初我并不在意,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把椅子、玩具都拿到那里去了。不到1平方米的小角落挤了四五个人,我怕有安全隐患,就叫他们不要在那里玩。但没过两天,孩子们又挤到那些角落去了。我想探个究竟,就走近其中一个角落,孩子们以为我要批评他们,赶忙“逃”了出来。我说:“你们为什么喜欢在这小角落里,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呀?”他们笑着告诉我:“这是我们的家。”我又到另一个小角落,问涵涵:“你们在干吗?”她先是一怔,然后兴奋地说:“这是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14.
据载,曾有一个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这是一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蚯蚓。上课了,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顿时乱做一团,不时有孩子们惊恐的尖叫。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一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有的学生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予鼓励。一个学生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又一个学生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到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小的时候 ,我有一个好伙伴。我们经常踩着砖块在淤泥地里探险 ,或是在草丛中捉着小虫。他是那种绝对相信朋友的人 ,正如巴莱笔下的那个著名教育家 ,那个教育家的学生说 ,“我们不能对他说谎 ,因为你说什么 ,他就信什么。”一天 ,我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将刚捉住的小蜻蜓一只只放开。我说 :“这些小蜻蜓应该不会死去吧 !”他点了点头 ,我又说 :“我们对面的围墙里有一大片橘树 ,都结果了。”他仍是点了点头。哎 !在他的脑子里似乎根本没有“不”、“是吗”这些字。可是我忽然冒出个主意来 :何不骗他一次 ?于是我又说 :“那边还有一棵梨树…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上的一节美国幼儿教师上的“蚯蚓”课深深触动了我。说实在的,这节课远没有我们国内的一些观摩课华丽,但他们师生间平等、亲密的关系,教师对幼儿自始至终鼓励、称赞的态度,以及幼儿无拘无束的自主探索、自由发展是我们永远不及的。 这位美国教师一上课就让幼儿到教室的后面去捉“蚯蚓”,然后观察,教室里闹哄哄的。我们或许会说,这像在上课吗?我们的幼儿敢捉蚯蚓吗?可这位美国老师却说:“孩子连蚯蚓都不会捉,怎么去认识?”提了蚯蚓的孩子们兴致高昂,纷纷做着各种尝试,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总是简短、肯定而又真诚地赞赏幼儿。  相似文献   

17.
据载,曾有一个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这是一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蚯蚓。上课了,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顿时乱做一团,不时有孩子们惊恐的尖叫。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一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有的学生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予鼓励。一个学生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又一个学生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到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8.
天天讲、时时讲的“安全第一”,让孩子们钟爱的校外活动从学校悄然“绝迹”了。面对孩子们的内心企盼,面对大自然的热切召唤,在开放的新课程理念下,我决定顶着安全责任的“禁忌”,带孩子们野炊去。消息一传出,孩子们欢呼雀跃,当即议论开来“。我们要把安全放在第一。“”我要烹饪出可口的饭菜,让同学们瞧瞧我的手艺。“”我们不能乱扔塑料袋。“”我要给大山画张像。“”我要同小溪合个影。”……孩子们唧唧喳喳,眼神里荡漾着很久都没见过的那种舒心和快乐。背着竹篮的野炊队伍出发了。万山吐艳,一路欢歌。绿野里有红红的野果,微风间是沁人…  相似文献   

19.
陪伴     
甄淼森 《海南教育》2014,(16):95-96
作为一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已经将近五年的时间了。没有多高明的教育智慧、多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多高远的教育目标,但是孩子们在我的陪伴下,平凡的教育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这个学年,我担任一(3)班的班主任,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静心地做着一名倾听者,而不是讲述者。班主任作为孩子们在学校最亲近的人,总是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信息,从"妈妈昨天回来得很晚,都没有时间帮我签名”到“爸爸昨天不小心开车撞到石头了”,从“假期我们一家人出去旅游了”到“奶奶生病刚住院了”,从“明天我要过生日了”到“弟弟昨天好淘气,被妈妈骂了”……孩子们总是那么喜欢表达自己,恨不得把自己能说的、会说的一股脑儿地都跟我分享。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游戏     
李颖薇 《辅导员》2009,(13):53-53
“鬼捉人”是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一个人被蒙住眼睛,来捉另外几个人,如果其中一个人被捉住,就由被抓到的人继续抓。这不,我和李腾、赵一鸣又在操场上玩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