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时期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在学习语文时不仅仅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掌握写作技巧,明白如何更好地利用语文知识去写出优秀的文章。小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写作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写作作为目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巧妙地组织语言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断地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鉴于此,本文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积极表扬引导、拓展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入手,对于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三者的统一,即生活、思维、表达三者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时,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分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人们了解事物化学性质、利用事物化学性质、改造事物化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必须具有认识事物化学性质的素养。而这些素养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识素养。一、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一种物质与看一种物质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来说,人们看事物,就是仅仅从外观上去看一种物质,这只是观察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不能  相似文献   

4.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认识事物,认识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反复强调认真仔细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重点、目的等,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二、教给方法,提高能力。观察事物,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依次观察,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止的事物,大多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观察动态的事物则常常按时间的顺序。二是分类观察,抓住事物…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一例□高台县东湾小学何玉玲要认识事物,就要亲自去接触事物,去感知、体会、归纳。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在反复实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要指导学生写作文,也必须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  相似文献   

6.
<正> 中小学生作文,常常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有的同学就东抄西摘,拼凑成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一、根据训练要求,确定观察目的和任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及情绪随意性大。为此,针对作文训练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观察事物时,我们必须事先将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观察事物。否则,学生的观察则是漫无目的的——东瞧西望,毫无所获。如,有一次,我布置的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菊花、海棠花等植物,要求学生以《漂亮的××花》为题写一篇日记,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成:××花多漂亮啊!很好看,我喜欢这种花等等,三言两语算是完成了日记。尔后,我就亲自带着学生去观察学校的菊花、海棠花  相似文献   

7.
李汉辉 《江西教育》2003,(15):29-29
1.要指导小学生多观察。观察力是形成作文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顺序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情绪比较高。他们在观察时常常容易被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容易离开观察目的,分散注意力。因此,要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积累素材,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东西要写。如“找春天”,野外有青山、绿水,有树林、花草、农田,还有过往行人、耕田的农民……这么多东西,应该观察什么好呢?如果老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可能会跑到山上去采野花,到田边去捉鱼虾,因为他们对这些很感兴趣。如果事前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8.
陶加岩 《甘肃教育》2014,(16):101-101
正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强化、深化、优化为手段,循序渐进地抓好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的观察是指,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时,要找出体现作者观察后所得到的句子,使作者观察到的事物能够很好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 ,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 ,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自然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唤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 :有哪些事物 ?有哪些现象 ?……并且在观察中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等等 ,使学生养成见到自然事物或现象主动去观察 ,去提出…  相似文献   

10.
学生升入三年级后 ,就开始进行写作训练。学生每次写作文都感到为难 ,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写作文时总是咬着笔杆无从下笔。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作文 ,老师的批语也是内容不具体 ,言之无物。究其原因 ,是学生的脑海中缺乏可供写作的素材 ,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 ,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一、观察事物 ,认识生活 ,积累素材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 ,要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 ,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 ,观察仔细、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  相似文献   

11.
学生要顺利地作,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而学生对事物观察的主动程度、仔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的难易程度。只有学生学会主动地到客观现实中吸取感性材料,自觉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认识周围事物,也就是“体验生活”,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去创造,也才能“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观察和认识事物,是记叙和描写的基础。只有会观察,又能细致地去观察,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记叙描写得具体、形象。我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和写作时,记住“三个多”:多方位(多角度):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  相似文献   

13.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一、「从内容入手」的前提——熟悉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生活,开阔视野,从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写作的素材。学校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电视、电影,督促学生养成听广播的习惯,经常地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有益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许多话要急于告诉大家。这样,学生的写作内容就丰富了。 二、「从内容入手」的基础——观察生活。首先要训练学生在观察时力求仔细,要反复观察,直至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具体写下来,不能粗枝大叶,随心所欲。其次,要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观察事物,或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要善于比较,注意到它的季节和时令特点,并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要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一、让学生观察的角度“新”起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 :“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 ,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又能在必要时 ,改变角度看问题 ,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选材是作文的前提 ,好的题材可以使文章增色添彩。但无论何种题材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善于发掘 ,精心引导学生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例如“校园一角”这个传统命题 ,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有序地观察 ,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校园究竟有哪些“角”。是优美的校门口 ,还是宽敞明亮的教室 ?是平坦的操场 ,还是操场上的那一棵大树、某一个花园、一片小草坪或是一…  相似文献   

16.
1.数学教学中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意义 1.1有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中学阶段是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充满辩证法的数学内容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运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就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写出个性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善于点拨,让学生学会去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用新角度去观察问题,用新眼光去分析问题,用新方式去叙述事物,表达力求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其次,要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写他们想写的文章。青春期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最少保守思想,对传统观念和社会发展育的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有时可…  相似文献   

18.
插图信息整合时的多元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磊 《湖北教育》2006,(5):54-55
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鉴赏课本插图 作文要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了解事物,而了解事物的前提是观察。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课本插图中的事物和人物的观察仍停留在无意识、看热闹的层面上。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插图的过程中,一是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或顺序观察,或联想观察,或比较观察,或反复观察,使插图所透射的中心明确、主次分明;二是要抓住插图所表达出的事物或人物的特点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三是与联想紧密结合,概括、综合、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多元体味,提高学生对课本插图信息的整合、鉴赏水平,为看图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于生活阅历还很浅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儿童感知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哪些观察方法,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获取知识呢? 一、选择角度观察的方法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感知事物的一种特殊形  相似文献   

20.
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对现实空间和抽象空间的几何形状及其属性的认识和构造能力。空间想象力怎样培养呢?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去发现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寻找它的属性,并把直观的印象逐步深化,揭发事物内部之间,以及这事物和他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进行观察。例如,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不但要看到正放或侧放的情况,还要看到图形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