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2.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孟楠 《现代语文》2009,(12):124-125
艾略特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提出了文学的整体论、“非个人化”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对荚美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其论文《传统和个人才能》和《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为基础,旨在浅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美国和英国争相拥有的名士。他兼诗人、评论家、戏剧家于一身。在美国,艾略特的论著比他的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他提出了“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等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对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英美新批评派及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文章从四个阶段来探究艾略特文艺批评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personalit)的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作为象征主义诗歌最有影响的代表,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与欧美传统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他与象征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一样,公开反对浪漫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主张诗歌要靠“直觉”表现“内心”。他同时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区别,主张将批评的重点投向社会化领域。在学的表现形式上,他提出并坚持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伤方法。《荒原》是他上述诗歌理论主张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20世纪观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10.
客观地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学批评热潮,毕竟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促进了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吸收社会科学和文艺美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的变革;理论和方法的新认识带来了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在观念变革的启发下批评个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与文学思潮的浸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了多种派别与型态。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派别与型态,又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一)新传统派,或称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派。人们对这一批评派别并不陌生,它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主导派别。这里冠以“新”,是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空前活跃的时期。这其中,“新批评”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论流派中的重要现象之一。“新批评”理论的直接开拓者是英国诗人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代表作《批评的功能》)和英语语言学家I·A·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原作《实用批评》)。而“细读式”批评是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在诗的分析中,确实取得了最出色的成果,它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分析,也能给人以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2.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意象与中国艺术的未来顾祖钊从上个世纪中期起,便有一种非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形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便有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运动。它们不再模仿生活,不再追求个性,甚至要弃绝华清。艾略特宣称;“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  相似文献   

14.
<正>T.S.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著名的批评家、戏剧家、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对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蒋洪新教授深耕艾略特研究近三十年,完成了“诗学理论—文化批评—文学思想”渐次深入的艾略特研究三部曲,他创作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为《研究》)无疑为国内艾略特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一、“文学思想”建构的创新性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为:“在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加以重视,这是一种钻石般的锋利切入我们这代人的意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1941年,约翰·克劳·兰色姆发表了他作为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的代表作《新批评》一书。此书为不仅为新批评派正式定名,同时也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兰色姆对理查兹、艾略特和温斯特等新批评派理论家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评述,而他本人的诗歌本体论则在对几位批评家的批评中得到了清晰的阐述。在最后一章“呼唤:本体批评家”中,兰色姆通过对意义和格律的讨论定义出自己的诗歌本体论并提出了著名的结构一肌质论。  相似文献   

16.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7.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小说中的读者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读者反应批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全新面貌的小说——现代派小说。该派小说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表现出人物形象塑造非个性化、故事情节平坦化、叙事的非逻辑性、叙事视角限制式这四个特点。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得知现代派小说的阅读将离不开读者的创造、重构。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解读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阐述的共时性"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理论。艾略特认为古今文学是一个同时并存的秩序,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顺应与互动的关系。现代艺术家不可无视传统的存在,要接受传统的滋养,为达到与欧洲诗歌整体建立有机联系的目的,必须以消灭自己的个性为目标。艾略特的这些独特文学观对推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