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而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教师应该立足于文本,来感受美、体验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为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材精心收录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到寓言、传说,再到小说、散文,无一不体现了文本的语言之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发掘文本美的因素,反复品读、想象,去感受文字中美丽的景色,学生美好的心灵,才能真正受到感染和熏陶。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86):21-22
审美教育塑造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育健全而完整的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编版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条件。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通过美读、品析语言、借助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4.
柴颖花 《天津教育》2020,(3):165-166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这让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美的体验,违背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衷。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强化审美教育,确立以阅读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文本美,品词赏句,感悟语言美,朗诵文章,感受文字韵律美,读写迁移,创造拓展美。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语言学习与美育的融合统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感知、情感体验、语言习得和审美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厚植审美情趣和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健康地感受美、理解美以及创造美。  相似文献   

7.
语文凭借其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挖掘文本美的因素,让学生感知美。2.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解释文本美的因素,让学生鉴赏美。  相似文献   

8.
实现语文课上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以阅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以移情再现描写的色彩美;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以感悟内化作者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 ,使学生展开想象 ,启发他们的审美再创造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开阔学生发现美的视野 ;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使他们在美的文学世界中自在徜徉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领会课文的自然之美,把握人物的形象之美,感悟文本的语言之美,体会无尽的意境之美,从而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家春 《成才之路》2010,(18):21-22
课改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教材关注学生的审美教育。本文从美读——感知童话的语言之美;美析——理解童话的童真之美;美想——感知童话的形象之美;美编——展示学生的创造之美;美板——体现板书的直观之美五个方面论述了《皇帝的新装》中的审美教育。由此掀起审美教育的盖头,揭开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审美对象对人的情操进行陶冶,以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广阔的社会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通过教材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美与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朴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次,通过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美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了学生学习审美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拓宽审美视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剖析人物、朗读课文、欣赏美景等方法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存在着审美教育弱化的现象,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强、审美能力差、缺乏审美情趣。而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抓住文本的画面美、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地提升其语文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正>写景散文不仅美在语言,还美在情境和意蕴。有时候,作者会用优美的语言勾勒美好的情境,也会借用美好的情境展现深刻的意蕴。而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厘清文本语言、情境、意蕴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无意识地靠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审美感受。所以,学生并非审美的旁观者,在阅读时也与作者及文本建立审美关系。此外,学生和教师虽然都是审美主体,但在审美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审美角色却不同,教师是审美传播者,学生是审美接受者。教师为学生创造审美活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审美教育?它就是有关于创造美与欣赏美的一种美学教育。艺术创作的美与生活中的美是美学教育主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认识美的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而生活中的美就是通过学生学习后在生活中充分运用美术知识,发挥想象力来发现美、判断美。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美术教育也只有从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  相似文献   

18.
初次阅读《花未眠》不禁为文中精美与凝练的语言、精粹而灵活的结构、坦诚与多维的情感及作者深刻而隽永的感悟所折服。在作者不紧不慢的、看似闲散的语言中,处处进射着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作者的睿智,充溢着审美的情思。首次执教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先阅读了有关此文的分析与解说,再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决定尝试着将本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自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指导他们进人文本,解读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对美、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向上,在思想感情上健康成长。现在中职校很少开设美育课程,但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多审美对象,以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节奏美、风格美等形式蕴含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除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外,还兼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一、寓教于愉悦,寄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语文教学时可运用文学作品中直观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