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从经学到单独设科的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到1949年革命语境中的"语文"、再到言语(语感)教学的种种变化,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目的从侧重"思想教育"向侧重"言语能力培养"的变化,思想教育也从语文教学目的变为附带功能.这种变化所具有的曲折过程,是与文化现代化变迁的曲折历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4.
纵观自清末国文单独设科以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陷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认识不清、对语文工具学科特点把握不难而扭曲语文“个性”的泥潭误区之中,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甚微”的症结,从而损耗了多少宰草学子的宝贵年华。久而久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积弊,致使学生负担如牛负重,无以复加。就连文学界的有识之士也直言中小学生素质式微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的教育根源,是应试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首当其冲是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时间上的高投入与质量上的低产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了重灾区。我曾在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5.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语感教学或者说培养语文素质的语文,其中变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综合———分科——综合”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是语文教学适应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下面将就此…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7.
平心说语文     
语文界经过几年的躁动,现在应当是平心静气地说说语文的时候了。 其实,现代语文教育并不年轻。它独立设科,自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算起,已走过百年历程。但不幸的是.对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8.
曹洪顺 《中学语文教学》2000,(12):F002-F002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进入现代语文教育时期,也有近百年了。那么,21世纪的语文教育怎么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语文教育,一般是指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到1949年这一时期的国文国语教育。因为正是"癸卯学制"颁布后语文才单独设科,从旧时代文史、伦理、道德各种教育合一的内容变成了一个专门学科。从最初的"词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到后来的"国文""国语""语文",名词的转换也意味着语文教育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思潮的斗争、辩论、消长,这里有课程标准的讨论与颁布,教科书的编写及其使用,西方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引进,中国本土语文教学方法的倡立与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一些语文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有关语文教育的科研的开展、刊物的创办等。在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由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末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末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将《学校系统改革令》…  相似文献   

13.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打出“维新变法”的旗号,在全国广泛推行所谓“新政”,以此作为挽救政治危机的手段。“废科举,兴学校”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各省着原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兴学与改革科举同时进行。1905年9月,清廷宣布从丙午(1906年)科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同时责成各省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小学堂,慎设师资,广开民智。”甘肃的近代学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未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这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未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重大意 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王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  相似文献   

16.
自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经过60多年的时间,经过许多曲折,经过许多实践者和理论家的论证,才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确实是来之不易。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种理论匡正了曾经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政治课”的错误倾向,成为20世纪后半期语文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9月,吴曾祺评选的<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这是我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以来第一套供中学堂使用的"国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到“国文”,再到“国语”和“国文”,再到“语文”,语文课程名称的变更,一方面记录了这门课程曲折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记录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历程。综观100多年来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及其论争,可获三点认识:一是从语文课程名称变更反映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看,“语文”名称当下不宜变更;二是欲求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名称的变更,而在于改革更能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的目标及内容;三是随着不同形态的语文课程出现,语文名称的含义自然可作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林宝 《师道》2015,(1):23-25
梳理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命名决定了内容的选择。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会试,是最后一次全国性的科举大考,自此以后,一千三四百年的中国科举走向终结。在1903年,清廷即参照日本学制制定了"癸卯学制",中小学课程除了有传统的"读经",还加进了"中国文学"(简称"国文")。所谓"国文",只要是跟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关的,全可称为"国文",清末的国文教材,多是讲义性质的,其时中学教材共五册,"第一册‘国朝文’,第二  相似文献   

20.
商务印书馆自编写第一套国文教科书(1903年)以来,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实施(1923年),共编写和出版了数十种中小学国文(语)教科书,在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编写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文中的“近代”即指1903年至1923年,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概念有别。其间经历了“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言文一致的“国语”科的诞生,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国语(文)课程纲要》的颁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文(语)教科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商务印书馆在编写国文(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