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2.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不外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表达。就表达说,"言不尽意"(《庄子·外物篇》),但如"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就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境界。就阅读说,"意在言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相似文献   

4.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5.
言意之辨,从先秦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层面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圣人们各抒己见,"言能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立象以尽意"等等言论层出不穷。人们注重的是言能否达意,而忽视"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局限性。随着文学的发展,"言意之辨"逐渐诗学化。文学家开始从"言"与"意"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探究艺术想象的诗意空间,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文艺理论创作。  相似文献   

6.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文章学的角度,运用现代文章学原理,对《庄子》一书中"言""意""道"论中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进行剖析、解读,发现"言不尽意"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察物→创意→缀文"的文章写作规律;"得意忘言"则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披文→得意→及物"的文章阅读规律。二者相互融合,贯通了"物→意→文→意→物"螺旋循环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运动全流程。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9.
以自然无为为美的本质与核心、以物化为审美的最高境界的庄子,具体讨论艺术之处并不多见,因为在具体的艺术问题与整体的审美把握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无意插柳柳成荫,庄子并非直接针对艺术而言的有关“言”与“意”、“道”与“技”的许多论述,却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形象和艺术创造的特征,对后世的艺术理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言”与“意” 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首先认为“言不尽意”,也即“言”无法传达不可见不可闻的意所依随的“道”:“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  相似文献   

10.
陈文 《初中生辅导》2008,(Z4):24-28
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它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是对常规语言编码的超越和违背,产生了艺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修辞格;然而光是在"言"的藩篱下,"言不尽意",艺术语言走向了"立象以尽意"的艺术之旅."言"与"意"在艺术语言中相互影响但又自成体系地存在着,体现了艺术语言的能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唐兰是第一个试图打破传统"六书说"的学者,其"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是一次关于文字构造的伟大尝试.近四十年来关于唐兰"三书说"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指事的问题;会意的问题;假借的问题;象形和象意界限的问题";三书"和文字的形、意、声相比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诠释相似相通。就人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内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常人";就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外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本真的自己存在";而至于"个体—社会—自然—天道"和"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存在模式则是庄子和海德格尔后期对人理想存在模式的描述。他们关于人存在方式的思想是中西融合贯通的一个契合点,也为当今人们反对异化,探寻本真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言、意、象是中国思想史涉及极为广泛的三个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其后历代思想家也对此颇有见解,尤以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的讨论更为广泛、丰富。然而,言、意、象这三者的论述却并未终止,历代众多思想家也对其作出了不同侧面的阐述和理解分析。在形而上的领域,言不得其位,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而进入精神的充分自由,继而进入悟道之路。研究庄子的言意观,探索分析其言说方式于哲学、文学领域均极具价值,更有助于对我国古代思想的了解掌握。本文主要围绕庄子的言意观及其"三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悟"很重要。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说诗者"要"以意逆志",庄子则说"得意而忘言""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其中的"意",就是"悟",也即"用心体会"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由兴起而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重析庄子的语言观,发现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意识到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和人类使用语言的失误,提出了“言不尽意”说,并为探求更好的借言传意的方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言意之辩"从先秦时期便已存在,主要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说,一是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说。文章对中国哲学范畴中的"言意之辩"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概略评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实、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营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基本结构就是情(意)与景(象)的内在统一,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相似文献   

20.
秦越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2):84-87, 91
禅宗倡导"不立文字"语言观,在说"不可说"的压力下,禅师和禅僧们常常运用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双重意义,使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文章试从"言不尽意"和"言外之意"两个方面,探析禅宗语言表达"双重意义"的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