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缅甸岁月》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第一部具有自传特色的长篇小说。作者秉承自然主义的创作理念,借虚构人物木材商人弗洛里的身份,以他在缅甸做皇家警察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杰作。尽管主人公弗洛里有白人身份,但他持有人生来平等的社会主义观念,他尊重土著人,乐于接受土著文化,对帝国主义者宣扬的"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观念深恶痛绝,然而,在强大的邪恶的殖民环境中,他势单力簿,在被攻击、被排挤、被陷害、被羞辱、被抛弃,最终难逃被摧垮、被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简·里斯在小说《藻海无边》中主要塑造了安托瓦内特一家人作为克里奥尔人的典型代表,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话语能力,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几近相同。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进行了阐释,认为他们的悲剧命运不是偶然的,不论从先天的生理特征还是后天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自始至终都游离于主流权利话语之外。殖民者白人和本地土著黑人为了维持他们群体的各自意义系统的稳定,一切不满足他们神话标准的个体都会被强制驱逐与边缘化,安托瓦内特一家人正是他们献祭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思想受到了古希腊戏剧家的命运悲剧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观及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卡斯特桥市长》被认为是哈代最重要的悲剧主题小说,它代表着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高峰,标志着哈代悲剧理论已经真正走向成熟。这部小说是哈代命运悲剧观、社会悲剧观和性格悲剧观的综合运用,他既为小说主人公亨察尔设定了一系列带有巧合性和偶然性的命运,又塑造了主人公亨察尔带有典型矛盾性的性格。同时又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秩序、两个阶级冲突之下的社会悲剧。此外,哈代作为一名"进化向善论"者,其自身乡土情结的升华也为《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书写创造了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5.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利·摩根的自传。小说通过探索被霸权话语所掩盖的家族史和民族史,展现了一名土著女性找寻自己文化身份和位置的决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土著女性的"他者"形象,以及其重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颠覆"他者",重构自我是土著女性直面霸权,真正融入历史,找寻到"我的位置"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6.
中心——他者关系显著的帝国的老行政长官与一位边境蛮夷少女,在对抗——融合的短暂相处过程中,老行政长官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反省,而蛮夷少女在短暂的"文明生活"后最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蛮族部落"。少数族裔被置于"他者"处境下对身份的诉求,对话语权的抗争历来频繁。本文从后殖民批评以及内部殖民角度入手,来解读边缘化少数族裔在陷入难以挣脱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湮灭的命运时,对自己少数族裔文化能够受到主流的尊重和保留所作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7.
孟涛 《现代语文》2008,(2):86-87
从织云这一形象入手,分析她的悲剧宿命,解析男性意识对女性的渗透,解读在男权文化统治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及其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塑造了两个性格、命运决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简.爱与伯莎.梅森。简.爱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最终被男权中心话语所控制,成为了"家里的天使"。伯莎.梅森勇于挑战男权中心话语,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自我,却没逃脱被男权所迫害的命运,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简.爱与伯莎.梅森的抗争与无奈是女性同胞所共同承受的命运,她们都脱离不了不平等与男性的"他者"境况。  相似文献   

9.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奥赛罗》的悲剧根源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嫉妒说"、"轻信说"和"身份危机说"这三种观点影响较大,且被广泛接受,但这些决不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最重要的原因。奥赛罗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于门第之差为悲剧埋下了祸根,他本人内心关于纯洁爱情的痛苦又无法消解,奥赛罗最终选择亲手扼死苔丝狄蒙娜,真相大白之后他只能饮恨自杀以谢天下。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典范之作,而四幕话剧作品《雷雨》则是中国悲剧剧作的代表之作,两部悲剧作品都展示了所谓的"命运观"。通过两部剧作"命运观"异同的比较,可见命运观主题的承接与延展,揭示中西方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不仅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而且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自然与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密不可分。在历来的研究中,窦娥悲剧命运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经久不衰,究其根源则是作品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悲剧命运的解析,追寻女性悲剧的根源,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姜峰  刘丽莉 《教育》2012,(22):64
澳大利亚是由来自120个国家的140个民族组成的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从最初土著民族居住的地方,发展到以英裔为主体,同时排斥其他民族的单一的同质社会,再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国家,历经了政策上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在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中只占2%的少数民族,土著民族并不是主流群体,他们的文化也不是主流的文化,但是作为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一部分,土著民  相似文献   

15.
悲剧的性格悲剧的结局——论宋江性格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的双重性格."忠""义"思想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调和的两个方面,这种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矛盾,使宋江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左右摇摆.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女性人物,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中心社会下的痛苦和不幸。揭示该剧的引申社会意义——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被压抑﹑从属的地位,男人拯救不了女人的命运,依赖父权中心最终将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