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黄色墙纸》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权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女作家的人生体验为出发点,采用第一人称经验叙事,描写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一位知识女性(“我”)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和世俗压迫下的境遇和抗争。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叙事和叙述声音等叙事学要素的分析,旨在揭示这部经典短篇的叙事策略、文本信息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比较《简·爱》与《黄色墙纸》,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帮助简·爱实施其内心隐秘愿望的替身,《黄色墙纸》中疯癫的"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疯女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作家们对处于男权中心话语中女性悲惨处境的初步认识,探索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始终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她们的女性意识也是被迫建构在主体的机构之中,已经变成了文化经验的一个内在部分.但是"疯女人"小说毕竟为寻找女性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了努力,也为后来者们指出了一条逃逸权威话语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色墙纸>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女性文学作品艺术并阶段性地论证了"权力"与"他者"这一矛盾体在美国的历史变迁.按照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两小说在标题、内在化现象、非线性叙述和他者的出路等诸多方面存在思考上的相通点.  相似文献   

5.
《黄色墙纸》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由于该小说体现出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自1892年一发表,国内外学者就运用女性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对小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探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归纳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黄色墙纸》女性主义解读的相关成果,试图使国内学者对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提出国内学者关于该小说女性主义研究方向的可资借鉴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短篇杰作。小说以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里备受压抑的经历,揭示了家庭这一“囚笼”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在男性文学传统的羁绊下,吉尔曼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跃出了语言的表层意义,冲破了男性话语的“囚笼”,达到了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紫颜色》与《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的经历,并针对男权压迫女性的方式以及被男权压迫下女性不同命运的分析,揭示女性必须与男权抗争才能获得自尊自信以及独立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美国女权作家吉尔曼作品《黄色墙纸》中疯癫背后的清醒这一主题,本文的女主人公在疯癫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当中清醒的意识到并确认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相似文献   

9.
桂婷 《海外英语》2011,(10):259-261,267
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非常多,但多数评论关注女病人,极少对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和医患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该文以《黄色的墙纸》《觉醒》和《钟形罩》三部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为例,说明在女性疾病叙事中,女病人对医生的角色期待是作为女性与男权文化的沟通者,沟通的成败取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而医生思维模式和性别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医患关系模式——以《黄色的墙纸》为代表的家长—婴儿式,以《觉醒》为代表的家长—青少年式和以《钟形罩》为代表的成人—成人式,这三种模式共同反映了女性在男权文化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平等沟通模式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它是19世纪末美国社会新秩序下文化发展的产物。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出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对女性的精神和实际生活带来的冲击,公开倡导女性的权利和价值,抗议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模式。该作品是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类似情节人物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简从一位被丈夫控制、压迫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主要过程。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极富象征意义的诸多意象,探讨了它们在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并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意象为表现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意识的抽象主题做出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吉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女性从精神轻度抑郁恶化为疯女人的过程。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对于夫权的误读以及她对"伪主体"地位的认知,揭露父权的虚幻镜像对女性的戕害,呼吁女性应该敢于打破父权镜像,勇敢地走出父权的牢笼,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融入《黄色墙纸》的创作之中。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流露出作家对隐含等级制和性别歧视的诸如男人与女人、理性与非理性、文化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肉体、太阳与月亮、日与夜等二元对立思想的痛斥。另外,作品还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永续共生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3.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代表作。本文着眼于故事的内容、语言与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以揭示在父权制社会中,吉尔曼试图唤醒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她如何成功的颠覆男性话语霸权,达到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到2010年,美华新移民小说中离婚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梦里》、《美国爱情》、《美国情人》到《白日飘行》,女主人公离婚逐渐获得了合理性,可看做新移民女性对男权保守的"进阶突围",但婚姻道德始终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1996年张慈在美国出版的小说《浪迹美国》通过谢思羽反叛婚姻道德的方式消解男权,显示出美华新移民小说中少见的激进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夏洛特.帕.吉尔曼在其短篇杰作《黄色墙纸》中运用女性独特的第一人称经验视角,描述了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里备受压抑的故事。小说不但揭示出了家庭这一权利机制对叙述人身心的压抑和摧残,而且还隐射到权利社会对主体思想的禁锢及心灵的摧残。其独特之处是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跃出了疯癫的表层意义,将疯癫行为作为一种获取权利的方式,去冲破权利和男性话语的"囚笼",从而达到主体自我言说、自我心灵解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和加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都探讨了女性追求个人空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一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权与男权社会、父权思想入手分析女主人公女性"我"的主体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8.
夏伯乔 《文教资料》2010,(20):23-24
《黄墙纸》是女性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与传统女性哥特小说中不管清醒与否都以叙事者口中他者身份出现的女性人物不同,吉尔曼塑造了一个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这样一种极具哥特特征的形象,并以这个疯癫叙事者的口吻,通过独特的叙事话语表达了作者反抗父权压迫的内心世界。小说还一反传统的书写形式上,有意地运用了日记体。所有这些都是在以独特的隐蔽性表达了女性反抗父权压迫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20.
李秀敏 《海外英语》2014,(8):194-196,221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发表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被评论为疯颠女人的话语。该文以文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并立论作品体现女性对自我追求和觉醒意识的文学积极功能。文中女主人公及女作家吉尔曼因其与社会商讨自我的努力被认定为女英雄,提出重新建构和谐的两性观,关爱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