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张华 《文教资料》2008,(3):45-47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对战争等人间罪恶更加深恶痛绝,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见解愈加深邃与成熟.为了达到警醒世人,扬善抑恶的目的,戈尔丁怀着悬壶济世之心,通过<蝇王>小说刻意安排了一个"恶战胜了善"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尖锐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及善恶相争的残酷性.同时作者也乐观地对人类自身倾注了巨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人性恶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性恶在小说中的表现。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各主要人物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身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人性恶。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故事情节,在小说一步步深入的发展中,人性恶的本质战胜了人性的善良。本文旨在通过对《蝇王》这部作品中每个普普通通人物以及情节的分析,使人们对《蝇王》,对戈尔丁以及对"人性恶"这个深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其故事情节表面上只是在一群无邪的儿童间上演的一场“野蛮游戏”和一部荒诞的“童话”。却同时是戈尔丁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更是现代社会的“警示钟”。《蝇王》中的人性主题、象征寓意、女性缺席现象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都使这部作品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杰作。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对象多集中于这部小说的象征和人性两方面,而对女性缺席现象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对女权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的探讨。因此,本文将从独特的视角去阐述《蝇王》中的女性缺席现象,从而试图揭示戈尔丁安排女性在这部小说中缺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家》揭露了封建体制的罪恶。但这只是小说意蕴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揭示了制度之恶,还展示了人性之恶,很多发生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悲剧,其根源往往不只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还有源于人性深处的恶。小说对人性恶的呈现构成了《家》的另外一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性之善恶中西方存在着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权力社会,人性之善恶与其说是种事实状态,不如说是种价值选择。人性中的善使法治成为可能,人性中的"恶"使法治成为必须。一般认为,权力具有扩张性与侵蚀性,这其实是与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有着密切关联的。当社会还需要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存在时,为使权力正当行使以更好维护人民的权益,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对权力进行制度性的规制,提高权力拥有者为恶的成本,降低其为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和“人性堕落”的主题。本文尝试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思想,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态度:现代世界是缺乏理性的社会,由于人性本恶,人类的一切救赎行为都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思维中的"恶",因此恶魔、坏精灵等外在之恶被转化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加以克服的内在之恶;(三)"恶"的叙事:这些叙事再现人类生活情境中的"恶",充满真实的人性,从中导向荀子法哲学的建构;(四)为评估人类教化的潜能与局限,荀子提出圣人与元恶两大极端,涉及"化性"的可能与限制。作为一个务实的思想家,荀子重视人性的黑暗面。整体而言,荀子的"性恶说"包含"性说"与"恶说",具有深刻的创意与启发,在儒家思想史上形成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9.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10.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11.
作家王松的很多中篇小说将现实与梦幻、理性与荒诞交织在一起,扑朔迷离而又寓意深刻,人们的解读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在平静沉稳的叙述中潜隐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作家焦虑意识。权力滥用与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性恶,使人产生对权力的警惕与自我反思,告诫人对权力的贪欲。作者以“恶”的方式急切地呼唤美好人性。通过对人灵魂和人性精神的关注。实现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照。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小说《发条橙》中虚构了乌托邦式的妄想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主人公阿历克斯人性之恶的权力社会,探讨善与恶、自由与平等、公共权力与个人、人文社会与科学技术、理性与感性、秩序与混乱等议题,以此影射现实社会。《发条橙》中互相对立的元素构成时代隐喻,在现代社会中以对立且统一的矛盾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这些未解之题使这部小说充满了哲思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朱自强 《中国教师》2009,(11):10-12
<正>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就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集中体现了人类的道德主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这其中《黑暗之心》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康拉德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小说揭示"文明"下的野蛮,对人类的道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为什么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具有时代性的问题。对于儿童、教育改革有太多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对立。有人提出"成人世界应该向儿童世界学习",要"向童年致敬",这是20世纪以来我们重新发现儿童,进而认识到儿童不是成人想象中的那种简单不懂事的孩子。从人性、哲学、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是混沌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9.
黎鸣先生认为情场化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的.他从人性的善恶选择认定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从"原欲"出发而成的恶,即"人性原恶".  相似文献   

20.
王亚荣 《考试周刊》2012,(92):28-29
在舍伍德·安德森众多的作品中,《小城畸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这部小说揭示出美国中西部小镇封闭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价值观念对人性造成的扭曲.深刻挖掘出现代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痛苦和孤独。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德森的写作艺术特色。通过对“小镇”与“畸人”的描写寻找实现人性自我救赎的途径,使畸人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使现代社会也能够适应各种人性的存在.从而阐释了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类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