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过很多遍了。现在重教这篇课文时,才感觉过去教授此文时,一直是解析教材,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研读和理解。该怎样设计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研读、理解并欣赏这篇优秀的古典散文呢?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是关键。文章结尾写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然而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学生阅读到这里,很少注意此语的深意,认为是作者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如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一样。学  相似文献   

2.
初中题库     
<正>初中诗文题[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和教参对《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乐其乐”的解释是这样的: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看来,教材和教参是把“其”理解为“游人”了。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妥。首先从文章的篇章结构来看,作为归结主旨画龙点睛的一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在全文中自然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它是欧阳修表明心志的句子,是全文的“魂”,是最能调动读者想象力,最能让读者跳出表层的游乐描写而进行理性思索的句子。劈开这个句子,读者就能涵泳《醉翁亭记》的内涵,从而窥见欧阳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而事简,欧阳修变为政宽简而不扰,故民便之(参《宋史》本传)。欧阳修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二文述其事。二文乃姊妹篇,后一篇尤为世人传诵。人谓《醉翁亭记》主旨,或曰表现了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或曰表达了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今案此皆似是而非也。请解之曰:《醉翁亭记》述山林佳景之乐、滁人出游之乐、众宾酣宴之乐、禽鸟归栖之乐,又云: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  相似文献   

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到底“乐”谁的“乐”呢?是“乐游人,众宾的乐”。其字指代“游人、众宾”。“乐其乐”可译作“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欧阳修出身较寒微,对人民疾苦,社会弊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居官时曾提出许多改革时政的主  相似文献   

6.
生活真幽默     
子非鱼语文老师讲课文,讲到庄子与惠子那篇,读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老师说:"惠子应该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时庄子应该又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知我不知鱼之乐。’……"全体皆晕。  相似文献   

7.
鱼之乐     
庄周 《现代语文》2004,(1):18-18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智慧的庄子和聪明的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在地在水中游,这真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否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会知道我不懂得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的确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在…  相似文献   

8.
魏红 《初中生必读》2008,(12):41-42
一、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知鱼之乐《庄子·秋水》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漫步,庄子看见水中的鱼从容地游着,便说:鱼儿真快乐啊!惠子便说:先生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便答说:先生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呢?惠子回答说:我  相似文献   

10.
1.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相似文献   

11.
数学的一些概念、性质、公式知识点琐碎,单调枯燥,而且易混淆,这给师生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自复习方略",在此与同行共享. 一、"绝知此事须躬行" 我班的戴忠同学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我很想好好学,可当我坐在写字桌前时,却不知从哪复习,怎么复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复习整理的方法,更需要提高初步的自我建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原题呈现(50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不记得我为什么问王蒙他属什么。王蒙说:“狗。”他清晰而准确地发了这个单音后,惭愧地笑笑说:很抱歉,本来想属得雅一点的。今年全国政协会上选副主席,不知怎么张贤亮改邪归正荣获副主席的一票提名。会后王蒙对张贤亮说:你那一票是我投的。张贤亮说:肯定不是你!王蒙一下把他套牢:你怎么能肯定知道不是我?那只能说明那一票是你自己投的。“9·11”刚过不久,王蒙便勇敢地飞赴美国。美国机场戒备森严,从乘客队伍里扣下两人再作重点盘问。其中一人是王蒙。我说为什么会是你呢?一个只会把智慧诉诸文字的人,一个播洒文明的人,怎么会有恐怖分子的…  相似文献   

14.
<正>杨震是坚持操守的东汉名士、清正廉洁的布衣宰相。有一年,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必须经过昌邑(yì),而该县县令王密正是杨震一手提拔的官员。这天,杨震来到昌邑县。王密得知恩师光临,无比高兴。他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携(xié)之恩,特意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黄金十斤来到驿(yì)馆,献予杨震。杨震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和我是故交,我深知你的为人,你怎么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人知  相似文献   

15.
正视议论     
我曾经是一个抑郁的孩子。别人送给我一些礼物,我的脸上也表现不出多大的欢喜;带我去什么地方游玩,我也显不出多么愉快。小时候,周围的大人们这样说我:"败兴的孩子。"一次,有人问过我:"百惠,你哭过吗?"我真想回答说"我也是人啊。"可欲言又止。不知怎么,我完全失去了回答的兴致。我搞不清楚那个人是不是真的认为,只  相似文献   

16.
聪儿写作文     
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聪儿带回一个作文家庭作业,题目是《记我敬佩的一个人》.聪儿作文刚起步,不知怎么写,问我.我说;"你想想,谁让你佩服啊?是老师、同学、还是……"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你不要告诉人家你是读书人,你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当面和我说我是读书人、我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会跟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一种风气,读书成了一种身份。  相似文献   

18.
连城续     
二十多年后烟雨楼中。 "喂,老吕,你说这么多的人怎么就会凭 空消失呢?" "谁知道呢!搞不好他们早隐姓埋名享清 福去了呢!" "听说上次那些人似乎不知怎的都死了 呢。" "嗯,我想也是,要不然师父又怎么会派  相似文献   

19.
<正>"我已经被爱过了,"爱德华说,"我曾被一个名叫阿比林的小女孩爱过。我曾被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个流浪汉和他的狗爱过。我曾被一个吹口琴的男孩爱过。不要对我谈什么爱,"他说道,"我懂得爱。"那个老娃娃说:"我不知这回谁会来要我。有人会来的。总有人会来的。谁会来呢?""我不在乎是否有人来要我。"爱德华说。"那太可怕了,"老娃娃说,"如果你那样认为  相似文献   

20.
温淑怡 《特区教育》2013,(11):42-42
“扶老奶奶过马路”不知怎么的,在现在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代名词。因为“老奶奶”们是危险人物,你一扶老奶奶,说不定她会说是你碰倒她的。不过,今天我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扶老奶奶过马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