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导演姜文到目前为止,仅拍摄过四部作品,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但这四部影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因此,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视域下对姜文电影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出导演姜文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姜文的电影作品极具后现代性,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无论是电影的叙事手法,还是影像风格,都具有强烈的游戏感。正是这种游戏感消解了电影银幕的存在,将电影和观众紧紧地连在一起,让观众参与到电影的游戏中,并思考自身在电影中所处的位置。姜文电影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中国新一代导演的游戏意识和游戏手法运用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姜文都是深入人心的。虽然到目前为止他导演的电影只有四部,但每一部都十分精彩,惹人关注。姜文电影中不乏女性人物,《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和余北蓓,《鬼子来了》中的鱼儿,《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唐妻和林大夫,《让子弹飞》中的花姐和县长夫人,虽然她们从来都不是主角,但是姜文用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为大家阐释这些女性。本文就从这些女性出发,试图解释姜文导演隐藏于电影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王青青 《文教资料》2013,(29):103-106
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导演姜文的每一部电影都独具个人特色,纵观其四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贯穿始终的疯癫情结。本文就姜文电影中或疯或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挖掘姜文对疯癫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子由 《家长》2013,(6):24-26
姜文,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及编剧。姜文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不到30岁已主演六部代表作:《末代皇后》《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粼春桃》《大太监李莲英》。这几部影片,再加上他在九十年代末期主演的《秦颂》和《有话好好说》,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今影坛影帝的地位。姜文除了在表演艺术上一再证明他独特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导演姜文以寓言的方式对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行了风格化的叙述与阐释。通过细读电影文本,本文认为,《让子弹飞》中最核心的问题意识是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的歧路彷徨,正是在这一点上,姜文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凸显和延续了20世纪中国革命者共同的执著与焦虑。  相似文献   

8.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张暖忻导演的艺术和学术生涯都极其短暂,但她却在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史上留下了不得不书的一笔.本文以张暖忻导演的电影理论著述和作品为研究对象,用“作者电影”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导演电影观念的形成原因、内涵及意义,以阐明她对于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启了姜文的导演之梦,《鬼子来了》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导演地位,《太阳照常升起》将他推向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让子弹飞》让他再次回归商业和大众审美,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有人抱怨《太阳照常升起》晦涩难懂,怀疑《让子弹飞》商业色彩太浓,但是仍然有些东西我们只能在姜文的电影中找到,只能从他的思想深处挖掘。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策略等方面出发,探究姜文电影的叙事风格,力求揭示出叙事风格背后构筑的视觉神话。  相似文献   

10.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的代表作品。姜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没有将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等要素作为表现主题,而是将视听语言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剧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视听表达的手段,使得影片处处呈现出一种激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技术变革以及艺术理想的角度,通过对《北京杂种》、《巫山云雨》、《小武》、《安阳婴儿》和《牛皮》等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中国当代独立电影在形式和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指出,正是这些"独立电影",才从根本上为未来提供了一幅重返现在的地形图。  相似文献   

13.
葛优 今年贺岁档电影三位优秀导演的三部大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葛优在其中均担纲主演,他的自我搏杀虽然有某种喜剧效果.但也硬邦邦地确证了葛优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与实力。“不管三部电影的票房孰优孰劣,反正今年最大的赢家是葛优。”姜文开玩笑说。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逐渐衰落,一批电影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将王朔的小说翻拍为电影,这与大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王朔突出的影视化写作策略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包括1994年姜文根据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文章以此为例通过比较两者之异同,探究姜文如何巧妙利用王朔小说语言具有的影视化创作特色,并重点阐释姜文是如何在原作基础上建构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内地的某些电影已经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姜文的一系列电影作品具有无中心、无根据、拼贴武、多元主义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从碎片式语言、不确定性以及黑色幽默等三个方面对姜文电影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电影来说,第五代导演正在越过他们创作的高峰,第六代导演不得不采取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妥协的姿态,后殖民语境的批评紧守着民族保护主义的立场,好莱坞电影作为强势文化更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之后期待着大举入侵.而在电影市场上,电影票房急遽跌落,电影产量大幅度下降,电影信誉更是出现严重的危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更多的问题.而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处境,电影人还是缺少一种猛醒的意识,缺少紧迫感和振奋精神.一些更年轻的导演适时地提出"新主流电影"的口号,但似乎还没有更具说服力的作品来为中国电影的重新崛起开路.  相似文献   

17.
塞夫、麦丽丝是内蒙古名的电影导演。从《骑士风云》到《天上草原》他们始终以执的民族精神,炽热的民族情感营造着独特的银幕世界。他们电影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民族性格以及自然景观等几个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成功的电影导演之一,冯小刚导演的个人风格、电影作品和电影中角色的喜剧色彩等一直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他的电影作品常有明显的商业包装,但也有创作者的个人诉求,电影在商业票房和口碑上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显示出他审时度势、适时出击、一招制胜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杨伟 《文教资料》2011,(24):101-102
导演李玉在其电影作品中,表现了对女性群体的深度关注,用深度和智慧呈现出独特的气质。本文对其作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