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字句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本文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疑问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3.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东霞 《考试周刊》2009,(5):122-123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例,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句法负迁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克服母语句法负迁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副词“就”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学习副词“就”时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一母语迁移、过度泛化等对学习者偏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语言需要语言环境,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可以像习得二语和习得母语那样习得外语。本文从"学得"和"习得"的区别和通过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们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学得"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  相似文献   

7.
黄薇 《文教资料》2012,(29):43-44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薇  彭杰 《考试周刊》2012,(81):14-15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母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重要影响。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有关研究,初步探讨了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和促进作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良性作用,才能使教学相长,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高级英语学习者为被试进行了英语单子句中反身代词习得测试,以PROGOVOC(1992,1993)的相对化大主语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语法的有效性。并验证了第二语言反身代词的习得是普遍语法、母语知识及第二语言输入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李阳因为他的“疯狂英语学习方法”而风行神州,“疯狂英语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learner strategy),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设”的理论支持,有着它创新和突破的一面。本试从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角度来简要分析比较“疯狂英语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它的利弊。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结构助词"的"是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之一。首先分析英语母语者使用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对比分析汉语结构助词"的"和英语对应的表达,考察汉英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英语对学习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15.
汉语“了”字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汉语虚词,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观照“了”字研究,将使我们发现不少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周静 《文教资料》2006,(23):109-110
本文将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用于词汇语法研究,通过对中国人办的英文日报ChineseDaily和英国本土日报TheGudardian中介词“by”的语义分布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英语二语习得者和英语母语者在介词“by”使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陶尧小学苗族学生为个案,从“三语习得”角度探讨学习者英语辅音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特征。研究发现,苗-汉-英三语辅音的客观语言距离有利于苗族学生习得英语的辅音;苗族学生母语(L1)和二语(L2)的能力对习得者习得英语辅音至关重要。习得者年龄因素同样影响着习得英语辅音时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造成的影响非常重大,是指学习者广泛依赖母语,将母语语言形式、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而这种语言迁移性对英语学习造成一定影响,正迁移促进,负迁移阻碍。本文分析了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探讨基于这种语言迁移性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比"字句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时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本文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