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是在顺应性基础上灵活的语言转换形式.本文从顺应理论角度分析、探讨了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2.
郑大伟 《文教资料》2012,(20):35-36
语码指语言或语言变体,语码转换指在某一话语内出现两种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入手,以安徽新闻报纸上的中英语码转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语场的角度对报纸上出现的书面语码转换进行初步探讨。本文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加深对语码转换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开辟研究语码转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外语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性这四个角度对外语教师的语码转换进行了综合的语用分析.研究表明,外语教师使用语码转换是一种顺应性行为,在许多场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在课堂环境下,我们既不能过于依赖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师的语码转换,否则都不利于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赵峰 《现代语文》2010,(2):92-96
本文首先总结了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把语码转换的研究领域划为五大类:语码转换的语法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话语分析研究和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并且讨论了其贡献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语用学角度,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社会、心理(认知)、文化等因素探讨了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徐志摩文集》为语料分析对象,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关系,探讨语域理论在语码转换中的实际应用,发现时代、社会、语言个体和语言行为与语码转换的数量和频率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应用于书面文本中语码转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回顾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对网络语言的简介,浅析了网络语言中常见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并从顺应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语言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选择的产物,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长期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较少受到语用学界的关注。本文针对语码转换的现象,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应用,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语言现实的顺应、社会规约的顺应、心理动机和交际风格四个方面对此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运用语码转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的顺应性理论可以说明和揭示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和动态过程。分别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分析报纸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媒体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频繁出现主要是体现言语交际中的对语言现实或心理动机的适应,而出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进行语码转换的实例在报纸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教师为了接近其教学或交际目的,会进行语言选择,即选择某种语言形式或语言应用策略,而语码转换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选择语码转换是与认知心理密切相关的。因此,文章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英语专业语用学课堂教师语码转换进行动态分析,从而揭示教师语码转换对教师的心理动机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吴金林 《考试周刊》2012,(68):20-21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如今,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经分析发现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使用是对物质、社交、心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1.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某种程度意识下根据语境而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中译文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作者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综观跨文化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法,认为培养顺应观念,增强学生的顺应能力,教师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顺应论角度分析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指出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是译者动态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产物,进一步证实了顺应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趋向成熟,但这些研究通常都是从语义学、修辞学、文体学等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宽泛地研究,对新时期委婉语的研究则很少。委婉语的产生和使用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不尽相同,委婉语会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产生新的特质。将顺应论应用于新时期委婉语的研究,并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三个方面分析新时期委婉语,旨在引导人们更正确、巧妙地使用委婉语,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沟通失败,从而使交际更加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以《鲁豫有约》为例,从语用层面分析了电视访谈节目中跳脱的类型及其应答方式,并基于顺应论探讨了跳脱生成和应答的认知原因。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制约说话人的话语跳脱的生成和语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听话人对话语跳脱的推理和应答。因此,跳脱的生成和应答都是对语境成分的动态顺应。跳脱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保证良好的交际效果和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imperative intricately linked to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planet’s wellbeing: if learning is not part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 it is doubtful the adaptation will be sustainable. In Zimbabwe, one initiative for promoting learning for adaptation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Schools Clubs (ESC), a concept based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developed and widely adopted in the Global North. Based on an ethnographic study in a community struggling with food insecurity arising from unpredictable rainfal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ext-dependency of ESCs’ affordanc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contrast to reports from the Global North, the children in this study were not able to exercise agency to effect change in their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Using the analytical resources of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the study analyses the challenges of appropriating a model of learning from afar.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looked at how six infants in a group child care setting produced and appreciated humor. With the use of multiple qualitative methods, participant and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journal writing, videotaping, interviewing, and document review this study looked at children’s humor as indicated through their smiles and laughte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theories that best describe young children’s humorous behavior, namely the Theory of the Absurd and Empowerment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Absurd includes events that are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violate children’s existing schemata. It emphasizes the incongruity of an event through funny gestures or positions, the incongruous use of materials and actions. Empowerment Theory describes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violate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caregivers and use humor to empower themselves. It highlights a different form of incongruity which has to do with the violation of expectations, intentionally or otherwise.  相似文献   

18.
高考是我国现阶段最有影响的高厉害大规模教育考试。因此,研究高考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学者对高考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多局限于运用古典考试理论。本文提出了运用项目反应理论进一步研究我国高考的信、效度的建议,并探讨了运用等值、链接等当代教育测量学技术,建立跨地区、跨年分的高考大型数据库的可能。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高考改革及相关教育决策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国译学理论带来新的活力,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国内著名景点名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以"三维"为原则,提出选择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