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2.
文化通常被划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类型。长期以来,人们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对立起来,认为大众文化冲击精英文化,蚕食主流文化。然而,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电视领域已经呈显主流文化大众化的创新趋向。  相似文献   

3.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目前主导的文化形态.然而,大众文化具有的负面价值削弱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积极作用.因此,精英文化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在于,精英文化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启蒙,用形而上的纬度提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占军 《新闻窗》2013,(2):38-39
一、大众文化与当代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关系 由于大众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折射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大众文化适应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受众群体的文化品位,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层级界限。并且,当代信息更替超乎想象、生活节奏快速运转,无疑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压力,焦躁感、恐慌感应运而生,大众需要一种文化来解压,因此,大众文化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生存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娜 《新闻前哨》2004,(10):10-11
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与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在传媒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凭借其自身通俗性、娱乐性、群众性的优势备受青睐。于是,传媒搭建起了精英文化走向大众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精英文化的视  相似文献   

9.
张瑞琦 《今传媒》2016,(9):55-56
近年来中国IP热潮是中国影视商业创作模式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属于年轻大众的流行娱乐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走向的标志。在这个大众消费的时代里,影视剧代表着大众文化,而大众并不是盲目追随着精英文化,他们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带给影视产业前所未有的颠覆。“IP”热是把双刃剑,享受“IP”热带来收益的同时自然面临各种问题,做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是影视业有利进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12.
孙鸥 《新闻记者》2008,(11):58-60
作为中国两个最大的都市,北京、上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上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根据自身爱好与兴趣选择的主动权,这个重要特性让大众文化如燎原之火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一起构成当代中国基本文化格局.引导大众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服务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的话语权争夺中,大黄鸭成了一枚重武器,它的轰然落水,见证着这个时代大众文化的沉重分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商品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结果,它标志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崩溃。大众文化并不就是大众的文化,它以舒适、通俗、优美的形式给人的瞬间的刺激与虚幻的满足,并生产出了大众的“虚假的需要”。大众文化和商品一样,隐匿了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的“权力话语”,因而消解了大众的批判能力。从文化角度看,它反映出普遍的审美经验的退化与纯粹艺术的毁灭,反映出作为现实批判、超越的审美王国的解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媒正处于文化环境的多元时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共生共存构成当今社会的文化格局。任何媒体不管自身的文化属性是什么,一般说来都是在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都应该同时具备主流文化意识、精英文化意识和大众文化意识。三种文化构成当前社会的文化整体,三种文化意识也都应成为媒体文化意识的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主流文化意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意识,精英文化意识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意识,而大众文化意识则更多的是一种趋近意识。一、主流文化的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机构,媒体对构建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张洪忠  兰朵 《传媒》2019,(8):17-19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或popular culture)概念诞生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实践当中,各国学者皆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路径进行过思考。加塞特从精英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现代大众文化是工业发展带来的大众(mass-man)所创造的社会风俗与所践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在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时代,媒介的市场意识和大众意识越来越强,而富有超越精神的精英文化意识却越来越弱,甚至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个媒介倘若放弃精英文化意识,事实上就是放弃对社会对大众的责任,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任何时候媒介都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具备和坚持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媒介的精英文化意识大体上就表现为守望意识、教育意识和专业意识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事实上都表现为某种距离意识。守望意识媒介的守望传统是由媒介的方向感、高度和超越精神保持的。媒介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不是指媒介…  相似文献   

20.
周丽娜 《现代传播》2015,37(2):99-102
中国现代小说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多样性、过渡性和复杂性,使其电视剧改编在21世纪的新文化语境中呈现出复杂的样态。因与大众视觉消费文化和政治主导文化之间的契合度不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文化转型更为困难,"民间大众通俗文化"的文化转型则相对容易,因此后者更受21世纪电视剧改编者的青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现代小说的各种文化资源,才能使电视剧在提供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与思想上的探索,从而提高中国电视剧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