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俊裕 《甘肃教育》2010,(14):51-51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预习的要求不够具体,并缺乏有效的指导,使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对学生大都作了方法的指导、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但是学生的预习成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学生的预习成果缺乏科学而积极的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小学阶段中,学生缺乏自主预习的意识,即使有的学生主动预习,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11,(14):227-228
课堂精彩与否不在于学生有没有预习,而在于学生是怎么预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在学生预习后分析新学情。要让预习点亮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而且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情变化和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我以前也这样做过,但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既无具体指导,也缺乏检查督促。结果,这种要求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学生调查会,我了解到,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的主要原因是:1、对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课前预习作为自学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学生的预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觉得枯燥,缺乏主动性。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应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提高学生预习的实效性,改进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有较  相似文献   

7.
杨才珍 《文教资料》2011,(10):60-62
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明确预习要求、组织预习小组、加强预习指导和检查预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英语教学中的预习状况教师层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做预习作业,但是预习作业的形式非常的单一,要求不太明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教师对预习的要求不太明确,导致学生预习时主次不分,时间分配不均,没有做到难简分明,浪费宝贵时间。②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可是对朗读过程监控不力,使学生为读书而读书,一旦完成规定的遍数,就万事大吉。对不通顺的地方敷衍了事,对不认识的生词听之任之。③预习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层次较低,即使学生不认真加以思考,也能回答,缺乏预习的必要性。学生层面:由于教师对预习的随意性处置以及预习内容的单一、预习形式的单一和预习时老师游离  相似文献   

9.
一、关注学生的预习、课外阅读 (一)用言语评价学生的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同年级段对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低年级学生预习时做到: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中年级学生预习时做到: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相似文献   

10.
预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预习的内容僵硬、形式死板,已经到了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地步.有很多自诩为对学生"训练有素"的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直接在黑板上写上"预习××课",学生就按照固有的套路去预习.这样机械式的预习要求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生多是应付了事,不能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因此,在已有的有效预习方式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寻求一点"新鲜".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预习作为自学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学生的预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觉得枯燥,缺乏主动性。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应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提高学生预习的实效性,改进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有较  相似文献   

12.
黄宜明 《江苏教育》2012,(15):49-5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学习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开展调查、实验,发现"四步预习法"能够有效改进中职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四步预习法的提出数学是大部分专业的工具学科,学历教育要求各个专业都要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3.
《学周刊C版》2016,(26):230-231
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授学生自学的方式,但小学生比较缺乏预习习惯和能力。本文就分析影响学生预习的因素,对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真正重视预习的学生为数不多,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几乎仅限制在课堂40分钟内,究其原因,是对预习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预习能强化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通过预习,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明白,心中有数,这些疑问促使他们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求知欲更强,学习上更主动。教师节  相似文献   

15.
加强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不仅有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学生对预习方法掌握得好 ,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 ,终生受益 ,这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学会预习呢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按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订出预习提纲 ,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预习提纲可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 .…  相似文献   

16.
邵海平 《甘肃教育》2009,(13):45-45
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来自于教师。有的教师忽略了预习环节,或笼统要求学生,或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切实际,盲目贪多,且不落实检查。其次在于学生。有些学生缺乏主动性,其预习盲目无序,不细致系统,没有效果。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须找准着力点,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学周刊C版》2017,(12):171-17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基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传授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带着疑问预习,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金赛芬 《考试周刊》2011,(31):58-59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此时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缺乏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要想预习更有效,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策略。这些预习策略,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有效预习策略可规范为以下四个方面:多读、多查、多问、多写。  相似文献   

19.
王栖 《现代语文》2014,(3):67-68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上好高效语文课,必须注重课前预习。而在实际教学中,预习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有的偷懒不预习;有的蜻蜓点水式预习;有的方法简单,没有效果……教师有的纯粹忽略了预习环节;有的笼统要求学生,不着边际,无明确要求;有的布置流于形式,不落实检查……学生和教师对语文课前预习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但在教学中往往又会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其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提高师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环节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