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贺黎 《考试周刊》2014,(56):32-33
根据"意识"和"意识到"的使用频率及具体事例分析得出:"意识"用作动词时,必须与"到"字连用。由此考虑,是否可以将"意识到"作为一个词收入词库。吕叔湘先生认为"意识到"是一个动趋式的动词,朱德熙先生和冯胜利先生分别从法学和现代韵律学上论证了将[动+介+宾]结构分析成[[动+介]+宾]的合理性。最后,根据朱冯二人的观点得出"意识到"也应该是动补结构的动词,应该将"意识到"作为一个词语纳入词库。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即使是说理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一点形象思维."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氛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比动旬的历史发展演变有一个过程.<世说新语>中的比动句,从语义类型上看,可以分为比拟和等同两类;结构上看,比动句中的"于"字已经消失,这与动补结构的发展和句法手段表达有关."方"字句是这一时期新产生的比动句,它只是把比动句的"比"字替换成"方"字.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V+得个+w"结构,文章从"得个"后成分"W"的类型、"得个"后成分"w"的语义指向、"得个"前"V"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强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旧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那么,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创设高效课堂呢?我想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7.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8.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息传播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与工具性是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性质.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均影响社会信息的传播."平等"与"间接性"因素在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研究的趋势中应更加得到彰显,社会信息传播的时空"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公众←→专家←→公众"的社会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形成,"专家"的"再现"将使专家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平等分子.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信息传播理念要求"传者"为其社会信息传播负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农牧区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在"2+2"的评课模式基础上,建议加入对课堂教学细节放大分析的评课环节,多说上课教师的优点,提出了"N+N+N"的评课方式和课堂观察方式."评优"不仅是"欣赏与体谅"的过程,还是"教学反省与参照"的过程,应注意凸现公开课的评论价值,推进"校园同伴互助"的深度,促进教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