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2.
"V+Num+是+Num"构式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与修辞效果,作为判断句它具有解说与申辩功能,并且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态度。"V+Num+是+Num"构式语用功能的产生受到构式的浮现意义、"V"的语义以及人们的心理期待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1616个宾语为"一+量词+名词"的"把"字句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从语用、语义、语法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把+一+量+名词"句式从语用角度来看,主要用于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行为和某一原理进行描写和叙述. "一+量+名词"作为宾语主要出现在表示位移的"把+宾语+动词+介词短语"和"把+宾语+动词+趋向补语"的句式中."一+量+名词"作为"把"字宾语,当名词与所指对象具有不可分离的从属或连带关系、或所指对象就存在于交际双方所处的环境之中、受话人可以看到或识别出来时,这一格式为"定指";当"一+量+名词"仅仅虚指该成分所代表的事物,这个事物是否存在于特定语境中,发话人也不清楚时,这一格式为"不定指".  相似文献   

4.
"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虽然包罗多种语义类型不同的宾语,但作为一个图式构式,它呈现出一些整体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的层级性、类推性和能产性、形义不对称性、发展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于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多数文献都是从语义、认知构式等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将分析基于管辖与约束理论解释动结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借鉴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 word)理论,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实例进行句法推导,分析汉语中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V2+R1"类倒置动结式的句法结构以及理论蕴含。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9,(5):94-97
"走+N单"是一个常见构式,能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不多,因为在"走+N单"构式中,"走"的意义比较凸显,所以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必须能够与"走"的意义契合。"走"的本义是"跑",最初"走+N单"中,N单表示目的地,随着"走"字意义的演化,N单的表义范围扩大,N单与"走"的关系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伴随语言的发展"走"与"N单"的组合也由临时语用现象发展为固定构式。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方面,"走+N单"既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也可以做独立成分;"走+N单"的语用价值具有多面性,该构式的特点是简洁有力,同时又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当+X+Vm+Y”是一种设疑类流行构式。该构式基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得以建构,内蕴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机制。根据“Vm”所系论元的语义关系,整体构式语义大致分为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几种类型。该流行构式的生成有其承继链接机制与修辞动因。基于构式变项的语义张力和表达潜势,该类构式用例被广泛地用作各类作品标题和条件性语篇信息组件。研究发现,修辞性“相遇类”已成为一种很有特点的语义范畴,其表达已形成一种较为复杂多样的流行构式群。  相似文献   

9.
"有所+X"和"无所+X"逻辑上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称范畴,但两者在构式义上是有差异的。在语义色彩上,"有所+X"趋于褒义,"无所+X"趋于贬义;在主被动意义上,"有所+X"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双层意义,"无所+X"的被动意义在演变发展中遗失,现代汉语中只剩下主动意义;在语义程度上,"有所+X"的肯定程度是要高于"无所+X"的否定程度的。这些构式义上的差别致使"有所+X"和"无所+X"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演变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总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的和谐动态过程,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适应功能,语言演变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制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动结式的基本句式S+V-R+O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定义补语语义指向宾语动结式,并探求该类型动结式带宾语问题本质及其句法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L+VP"结构中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中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14.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程度副词+NP"是一个特殊的短语,"NP"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短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它的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本文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该短语,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程度副词+NP"是一个构式,它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进入这一构式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其内在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形式语义特征的差异,"A+了+N"构式可分为Ⅰ式和Ⅱ式,表致使和表状态变化。基于构式化(TraugottTrousdale, 2013)的角度,对"A+了+N"的形成进行历时考察,发现Ⅰ式和Ⅱ式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Ⅰ式出现在宋代,是在形容词使动用法"A+N"的基础上附加动态助词"了"而形成的,而Ⅱ式形成于明代,是受由领主属宾句的"V了"存现句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8.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动词+之+名词"结构是古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结构性质的判定与对"之"的功能认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论衡》的语料分析表明,不论该结构里的动词是什么性质的,"之"都只能充当间接宾语,即该结构是一个"动·宾·宾"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动结式的基本句式S+V-R+O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定义补语语义指向动词动结式,并探求该类型动结式带宾语问题本质及其他句法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