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1.
新词语发展成为规范的新词语应该符合表义需要、意义明确、合乎造词法、普遍使用这四大原则.表义需要是前提,普遍使用是外在的推动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词语的社会基础;意义明确是内涵要求,合乎造词法是形式要求,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词语的语言基础.四个因素互相影响,又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园新词语有着自身的许多特色。文章在“沪上校园新词语”语料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构成、来源和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3.
前人根据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对处所“在”字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角度的变换,逐渐从局限于语言结构内部研究到语言内和语言外研究相结合,从共时研究到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从简单的描写到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考察了“V在+L”格式的表义和表达功能。认为当V表动作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动作参与通过动作抵达于某处所;2.表示动作参与动态呈现于某处所。当V表状态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人或事物静态呈现于某处所;2.表示人或事物状态变化发生于某处所。而每一类内部的种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跟动词的小类有关。本还简单比较了“V在+L”与“V与+L”两种格式在表义上的差别。章将“V在+L”格式的表达(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概括为:对象的有定性;处所的焦点性;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5.
“V在L”格式的发展和虚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在L”格式在汉代结构上发生了重新分析;“V在L”格式在唐五代以前只是少量存在,宋代大量出现,元明时期确立了优势地位;“V在L”格式在先秦至汉代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状态呈现或动作发生于某处所”,魏晋南北朝以后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或状态呈现于某处所”;导致“V在L”格式发展的机制主要有:赋元的羡馀、类推、更新、“时间顺序原则”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6.
同为体标记,谓语前位的表体副词和谓词末位的表体助词由于句位不同,功能有明显差别。相对于表体助词,表体副词具有句法上的扩容功能和表达上的强调功能。表体副词的扩容功能主要是指它具有蕴含另一种体标记,从而组配成一个复合态的功能。表体副词的强调功能会对句子的语义或语用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同为体标记,谓语前位的表体副词和谓词末位的表体助词由于句位不同,功能有明显差别。相对于表体助词,表体副词具有句法上的扩容功能和表达上的强调功能。表体副词的扩容功能主要是指它具有蕴含另一种体标记,从而组配成一个复合态的功能。表体副词的强调功能会对句子的语义或语用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L+VP"结构中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中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字都从象形文字出发 ,西方文字发展为纯拼音文字 ,汉字却一直没能拼音化 ,这并非是发展速度的差异 ,而是发展方向的不同。从汉字适应汉语 ,有利于文化继承和民族交往 ,单位信息负荷量大 ,以及汉字的其它几点优势来看 ,汉字并非像过去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低级的文字。同样 ,拼音文字也并非是世界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