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经话改革的自的与实质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始于元特4年(公元前119年)起用东郭咸阳与孔仅为大农丞之时。这一时期汉武帝攻匈奴,平东殴闽越,通西南夷,正紧锣密鼓,求神仙,事巡游,修营室,搞得热火朝天,“岁费百余巨万”.”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①”,汉初六七十年间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时已全被消耗。武帝所采取的各种筹款办法,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当时最有钱的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却不佐国家之急”,②因而与皇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前,汉武帝决心向大商人担腰包,想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获取财源,实…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一代帝王,其武功与文治,均堪称盛极一时,而且影响深远。在武功层面,其举措紧紧围绕中央集权与专制的加强、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巩固而展开,虽然成果丰硕、建树良多,但难免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之讥。在文采层面,武帝朝立乐府、兴汉赋,成就“一代之文学”的辉煌。汉武帝又雅好文学,勤于创作;而且斐然可观,不输文采。中国帝王之有文集,即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之文集,是为《汉武帝集》。  相似文献   

3.
汉苍梧郡为汉武帝平南越后所设。南越苍梧秦王降汉后,汉武帝以其旧有辖地为基础设立汉郡,故其郡名为“苍梧”。而南越苍梧王之“苍梧”国号很有可能因地处南岭之北的旧泰苍梧郡而得名,南越国以“苍梧”为号设立藩国,遥领汉长沙国之地,这是当时南越与汉长沙国之间尖锐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气度、心胸,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他事业的成败,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寿命。李广,白“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被匈奴视为“飞将军”,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位抗击匈奴入侵的一代爱国名将。没有死在抗敌卸侮的疆场上,却在剿敌而回的归途中自刎而亡,以致“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赢得了后代文人的热情讴歌。而同样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具有决策之功和鞍马之劳的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是他们联手逼死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李广。  相似文献   

5.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6.
水底弦歌     
这个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汉朝讲起。 那天风和日丽,繁花似锦,鸟鸣婉转。汉武帝一看这乌语花香的景象,心情大好,便组织君臣在未央宫设宴取乐。席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就在汉武帝兴致勃勃的时候,突然听到席间传来隐约之声,这声音虽然断断续续却很清晰,直抵汉武帝的耳中:“老臣冒死启奏……”  相似文献   

7.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蛊,是以民间礼俗迷信作为观念基础而施行的加害于人的一种巫术形式,这种迷信意识严重侵入上层社会生活,汉武帝时巫风大盛,“巫蛊之祸”亦是发生于汉武帝统治晚期的一场政治风暴。研究“巫蛊之祸”,对于认识社会史,文化史之间的关系,是有其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  相似文献   

9.
廉吏轶闻     
我国古代官员应注意和遵守的戒律叫“官箴”,“贵廉洁、贱贪污”历来被看成是官箴的首要内容。宋人吕本所著的《官箴》开宗明义:“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乾隆帝则御书“清慎勤”三个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把清廉视作当官为臣的第一守则。在中国历史上,操守廉洁的官吏也代不乏人。西汉武帝时,朝臣以奢侈为荣,铺张浪费之风十分严重,惟有公孙弘“节衣食为百吏先”,带头穿粗布衣服,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有人向汉武帝告状,说公孙弘意在以此求取名声。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率先俭朴实为可佳,用为丞相。  相似文献   

10.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1.
年号与改元     
在我国,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皇帝,照例都有“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年号“贞观”,他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这里是“开始”的意思)一直做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我国封建皇帝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建元”为年号,这便是历代帝王用年号之始(见  相似文献   

12.
“马邑之谋”是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由“和亲”转为“征战”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汉武帝精心谋划的欲以一役之功制服匈奴的重大战略性事件;此后汉武帝陆续西向开置郡国,亦是应征剿匈奴的战事需要而展开的;尤其是他所采用的以实力威服异族,开置郡国以“通西域,断匈奴右臂”,以及在暂不宜置郡的地方建属国以统领之等种种作法,对其后整个汉朝的西向方略都起到了定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孟子思想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孟之道”就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了。但这是一种有违历史事实的“想当然”的说法。诚然,儒术独尊之后,孔子及其六艺之科获得崇高地位,可是孟子却远没有这样幸运。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史公则说,武帝"悉延(引)百端之学”.本文认为,汉武帝"尊儒术”确系事实,至于董仲舒提出的"皆绝其道”,以使"邪辟之说灭息”的"罢黜百家”建议,汉武帝并未采纳.汉武帝推行的是尊儒术,重法治,而又"悉延(引)百端之学”的学术思想政策.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及其学说已被歪曲、冤枉两千年.和他同时而反对他的观点的人,还只说他是“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是“辩者之囿”.经过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学说成了“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术异圣人”.到了现代,公孙龙及其学说又成了“差不多只是为辩察而辩察,观念的游戏可以说登峰造极”,(见《十批判书》)“真正集  相似文献   

16.
活在当下     
汉宣帝继位之初。下诏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不料却遭到了长信少府夏侯胜的反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大臣们马上联合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夏侯胜“大逆不道”。顺便把不肯在奏章上签名的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这两个人被一起逮捕下狱,判了死罪,等待处死。  相似文献   

1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登载的柳用能同志《试论〈轮台之诏〉与统一西域》一文,读后颇有收益,但文中在论证汉武帝《轮台之诏》产生原因时,对一条史料的引用和分析却似有不妥之处,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柳文云:“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所记,早在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汉武帝就对大将军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之)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相似文献   

18.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念在位之年而特立的名号,也是史家用以纪年的方法。这种年号纪年法创始于西汉的汉武帝刘彻,但不是他即位之初就有的。汉武帝即位26年有司上奏:“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恰好第二年就发现宝鼎,这才有了“元鼎”这个年号。又将此以前的年号...  相似文献   

19.
卫青与霍去病出身低微,却因恰逢汉武帝大有作为之世而飞黄腾达。二人非有统帅之才,却凭得整个汉帝国之力成己之丰功伟业。其为人或谨慎唯喏或蛮憨惨酷,其实不过武帝大局中之小卒而已。太史公善用春秋笔法,其微言大义细绎而可知。  相似文献   

20.
雷颐 《学习之友》2006,(8):42-44
“万岁”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王春瑜先生在《“万岁”考》一文中考证,在汉武帝之前“万岁”字眼虽也常从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却不是帝王的专称。是汉武帝巡幸嵩山和芝罘(fú,伏)山时,制造了“山呼万岁”的神话,“万岁”始成封建帝王的专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