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政冶家、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取“志当存高远”之意。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没有出息。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  相似文献   

2.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3.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想“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而在这部“人史”中,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确实,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政治家,在他为促成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全部奋斗中,在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独特身世中,曾经鲜明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许多优秀人物所具有的某些本质特点。在人民的心目中,他历来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他才气横溢,沉着果敢,具有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而且作风很好。蜀汉政权所以能在曹魏政权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孙吴政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情况下从无到有,最终与魏、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主动与其兄长诸葛瑾分属异国,各事其主.这与当时亲人团聚的社会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诸葛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在于当时天下一统观已深入人心;主观上在于诸葛亮具有高尚功业观、知遇恩报观及忠诚观.虽然诸葛亮把事业放在了亲情之前,与兄长分属异国,但是,得益于蜀吴的结盟,他依然做到臣忠于君和弟悌于兄的统一.诸葛亮兄弟二人在两国都处于政权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两国的结盟发展.不过,其作用不可高估,毕竟政治形势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议者颇多,或褒...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文章认为,诸葛亮内心深处存有“帝王之志”。在其出仕前后。无论是对时局的精当分析。还是在蜀汉政权里铲除异已。都显现出诸葛亮这重性格。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一位颇具经济才干的政治家。他注重发展生产,主张薄赋轻敛,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营治私产,对蜀政权的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但一场不合时宜的大规模基建,贻误了战机,使蜀汉政权遭受到致命的重创,作为蜀汉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虽未取得成功,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屡败屡战的胆略勇气,是值得赞扬的。最后以马革裹尸还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那“名垂宇宙” 的冠世威望、“公忠体国” 的崇高品德,将永垂后世。本文将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以纪年述其史实。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时期,部分贵族势力移居西南地区与地方政权勾结,形成南中大姓势力。建兴三年,诸葛亮大举进军南中,南中叛乱得以平定,诸葛亮行之有效的南中策略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诸葛亮的南中策略,后世证明是明智之举,对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穷尽人间一切褒誉之词塑造的完美形象。他无所不知,战无不胜,令人钦佩赞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这样一个忠智两全、近乎神人的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政权还是三国中最先败亡的一个,这个事实真让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4.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后论对诸葛亮作了一番肯定的评价之后,又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那么,诸葛亮真的短于“应变将略”吗?陈寿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只看到“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即连续五次北伐都没有灭掉曹魏政权,然而,这场蜀魏战争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决非诸葛亮的人谋可以改变最后的结局,而且,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灭魏,只是存蜀。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16.
空城计     
<正>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攻灭曹魏政权。但由于蜀将马谡(sù)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司马懿(yì)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曹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本是其中较为弱小的一支.但在20多年的战争兼并中,诸葛亮、法正等一批时代精英纷纷投奔刘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与诸葛亮默契结合成为该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共同体.刘备集团从而扭转了以往东奔西逃的流亡走势,最终于221年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刘备重用诸葛亮,其方式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对大臣的重用.诸葛亮弥补了刘备自身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不足,两人互为表里,一起扮演着蜀汉政权中君主的角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中权力运行的一种特别的构成方式.尽管蜀汉政权建立不久刘备病故,但蜀汉政权仍正常运作.此外,汉末战乱中,或者是最早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或者是不愿意依附其他军阀的汉末官僚士大夫,或者是前益州刺史刘焉、刘璋的部下,在投靠刘备一起建立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统治者.蜀汉政权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顽强地在魏吴大国夹缝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精要,文章各个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近细读此文,又有新的收获。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来教学上以他知人、知事、知天象和计算精细上来分析、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因为作者在文中还着意从反面即周瑜、鲁肃不知诸葛亮来反衬、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第一段周瑜提出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表明诸葛亮对完成任务是胸有成竹的。可周瑜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第二段,写鲁肃以为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周瑜以为诸葛亮真是造箭,而拟意让军匠们不给备齐材料以拖延时间;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而鲁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形象被后人不停地多重解读,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的人,从不同接受视野接受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彩。宋元时,程朱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使其"忠臣"地位不可动摇。宋元时期的讲史和杂剧,把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夸大了,逐步地把他推到了神仙的座位上,列入道家仙人的行列,至此诸葛亮的神异形象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