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武帝时期,部分贵族势力移居西南地区与地方政权勾结,形成南中大姓势力。建兴三年,诸葛亮大举进军南中,南中叛乱得以平定,诸葛亮行之有效的南中策略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诸葛亮的南中策略,后世证明是明智之举,对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亲自率兵平定南中叛乱。此次南征对云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上,重新划分南中地区的版图,调整云南的地方势力,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为后世大一统政权治理云南提供经验;经济上,促进云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加快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方面的影响较大,武侯遗迹、关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崇拜都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南征的战略重点不在打击少数族酋长叛乱势力,而在平定南方诸郡汉族大姓耆帅和地方官吏叛乱;南征军所达最远地不是滇池,而是今天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南征及其善后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此后南方诸郡没有再发生汉族大姓耆帅和地方官吏的反叛,少数族叛乱的次数和规模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南征以后,“南抚夷越”既定民族政策初有成果。张嶷继承诸葛亮遗业,在西南方积极贯彻执行“和”“抚”方针,完成了诸葛亮未竟之业,获得了很大成就。张嶷(约公元194年—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史称“嶷出自孤微,而少有通壮之节”。他起初是马忠的部将,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中,既能带兵临阵,又能运筹帷幄,史书言其“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延熙三年春(公元240年),张嶷出任越巂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太守,直至延熙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室倾頽,豪强蜂起,经过此消彼长的兼并之后,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刘备定蜀,废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并以其为基地,置庲降都督统领南中。刘备病逝后,除朱提得以保全外,其余诸郡"并皆叛乱"。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同时对原有政区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朱提、建宁、云南、永昌、越嶲、牂牁、兴古等"南中七郡"的新格局。诸葛亮以"抚和"之策治理南中,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民间长久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7.
被中国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一年内(建兴三年),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平定了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自西汉以来叛乱迭起,民不聊生的“南中”(包括今四川省西南部,云南大部,贵州西北部)这是一件常为各族人民称道的事。 清末一位学者赵藩在成都武候祠题了一付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相似文献   

8.
苑鑫  谭淑敏 《天中学刊》2023,(1):133-141
经略南中既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既定策略,也是蜀汉建构自身正统性并与曹魏争夺天下的核心要义。据蜀之初,刘备即积极筹划经略南中,但碍于内外交困,蜀汉仅能在南中维持薄弱统治。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得以深入南中腹地,依托庲降都督和郡县治理体系对南中地区施行有效经略,使人丁、财赋等各类战略物资不断输往成都。南中经略为三足鼎立形势下的蜀汉政权存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南地区开发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中有关刘备军事集团平定益州的记载很少,也有很多问题与《华阳国志》等其它历史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究竟谁是谁非,只有通过考证。例如:刘备入蜀将率士卒是多少、诸葛亮等人入蜀的时间、巴郡太守是谁、诸葛亮等人的行军路线、有关“南中”的平定等问题。现在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肖正伟 《保山师专学报》2007,26(3):12-15,20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入蜀建国后,正值南中越嶲(今四川西昌)、牂牁(今贵州)、益州(今昆明)、永昌(今保山)4郡叛乱,于是诸葛亮率军南征"四郡",史籍只说"三月出发"、"五月渡泸"、"十二月回成都",其路线不明,有的史家认为没有到过永昌(今保山),有的史家认为有可能到过永昌,根据今保山存在着大量的诸葛亮到过永昌(今保山)的遗迹传说,以及有关史料,并进行考疑和推断,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代,《孙子兵法》备受重视。一方面被整理、注解和播扬,曹操的《孙子略解》在兵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场上,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武将和文人皆推崇孙武及其兵法的风气,终于汇聚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和张子尚的《孙武兵经》,终于确定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的"兵经"地位。  相似文献   

12.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经学家,因无著作传世,经学思想散见于各种史料之中,故学界研究付之阙如。文章通过钩稽史料,系统探讨了诸葛亮经学思想的理论形态和学术渊源,以及他与《左氏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傅斡是汉末一位鲜为人知的智者,他一生的功业虽然并不十分显赫,但其生平经历以及政治智慧与诸葛亮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天下形势的演变及去向也有着共同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集团中,傅斡是史书记载中最早评价诸葛亮的敌国谋士,为后来的诸葛亮研究和评论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三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实践深受易学的影响。在治国实践方面,《周易》损上益下、惠民富民的思想成为诸葛亮治蜀的指导性方针;在军事思想方面,《周易》的为将之道理论被诸葛亮继承发展,易学的思维模式更成为他创制八阵图的基本理论来源;在人生理想方面,《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价值观贯穿于诸葛亮毕生的政治实践之中,对他人格的塑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诸葛亮的思想实践时,不能忽视其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无疑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先欧后亚”战略的结果是中国要在日本的长期围困、缺乏盟国直接有效的物资及军事配合支持的情况下 ,经受住日本最大的军事压力。因长期的超负荷承担战争压力 ,使中国正面战场的抵抗能力日趋下降 ,这是先欧后亚这一战略选择的必然代价 ,但也恰恰是中国为赢得这场战争 ,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所作出的特殊而又带悲壮色彩的贡献形式。可以说在二战中是以中国的长期虚弱为代价支撑着盟军各条战线的辉煌 ,豫湘桂作战是这一全球战略与中国战场关系的缩影 ,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盟军全球战略实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虽然达到了诸如巩固其威信地位。缓和内部矛盾,以攻为守,标榜正统,发现、培养人才,锻炼蜀军的战略目的,但它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民意,而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其失败的原因是可寻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沂南的旅游规划,要从大局上综合把握,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来加以培植,促进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建立诸葛亮智慧城,发挥三种功能,增加旅游景点,开发影视城,进行诸葛亮文化研究。围绕诸葛亮及其诸葛亮智慧城,开发有关的旅游产品,在宣传诸葛亮的同时,宣传沂南,宣传沂南旅游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