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深层生态学认为,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生态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遭到破坏的外在的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人类失衡的内在的精神生态。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索了在道德日益没落的美国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文章将从尼采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和孩童来分析这部小说同名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境况。  相似文献   

2.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进行严肃审视,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滕学明 《文教资料》2013,(20):16-17,39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小说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愈来愈担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当代美国大众的各种精神生态危机,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和自然生态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与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精神生态的失落。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后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文章就这一点在三位男性人物盖茨比、汤姆和威尔逊身上的体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中期确立,20世纪末成为文学理论的"显学"。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蝇王》进行解读,探讨岛上出现的三种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的缺失、社会生态的失衡及精神生态的失衡。这些不仅体现了戈尔丁敏锐的生态意识,而且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了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了自然生态的失衡,生命意义的淡化加速了自然生态危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9.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白噪音》作为其第八部小说,获得评论界极高赞誉。《白噪音》复印美国当代生活,生动地显示出当今世界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的精神状态。德里罗通过叙述格拉迪尼一家的日常生活与见闻,嘲讽了各种社会现实,充分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真实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精神上的危机感。环境危机与人类精神危机贯穿整部小说,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这部小说无疑是警世钟。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批评视域观照劳伦斯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前瞻意识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紧紧扣住“肮脏与黝黑”、“魔鬼与奴隶”、“欲望与死亡’’三个方面书写了由于生态危机而导致的生态美缺失,即自然生态的破坏、和谐社会生态的丧失和精神生态的失衡。蕴含着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发展观、人与人和谐相处观及人格完善动力观等当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4.
张玉 《文学教育(上)》2008,(11):129-131
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农牧文明带来了大自然和人内在精神整体性的溃败,这种双重危机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生态乡村小说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生态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分支,生态乡村小说是从生态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别。生态乡村小说是指那些既关注自然生态又审视乡村生活,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描写或由对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生态的展示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达终级关怀、寻找“诗意的生存”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传染病屋》中,吉姆·克雷斯作为拥有深切生态关怀的当代作家,为当今世界描摹出的一种末日寓言,给人类社会敲响了生态警钟。他极力铺陈后现代生态危机中人类的异化和生态失衡,以及他独有的后现代生态哲思。至此,"克雷斯幻境"中的现实生态关怀及救赎主题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新的21世纪,我们地球村的每一位成员在面临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物质要求的丰富、都市繁华的同时,还面临着全球性自然生态的严重的恶化,紧跟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出现的是社会生态混乱、精神生态的混乱,整体崩溃的现状让人思考。西域沙漠地带的作家更有感触。本文以生态文学的系统理论为切入巴格拉西小说的切入点,从自然生态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和小说进行浅谈与阐述,并挖掘其小说的意义和文学价值。以"天人合一"并"以和为贵","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古典美学智慧为切入点,以巴格拉西小说为文本来找出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负盛名的作品。故事中的孩童们因乘坐飞机失事,迫降到一座孤岛上之后,大肆破坏环境,导致岛上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由于远离了道德和文明的约束,迫于生存的压力,孩子们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派别之争,形成了病态的社会形态。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社会生态的病态发展终将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畸形—被异化的人性,为了追逐权力,原本单纯的孩童们自相残杀,变成了嗜血的恶魔。从中可以管窥到戈尔丁深邃的生态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畸形的精神生态才能恢复正常,精神危机才可解除。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理论越来越多地适用于社会和精神的领域,将生态学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实现生态学的人文转向,其特征既有对当下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的忧虑,又不乏现代视角下的人文关怀。王安忆在其《匿名》的写作中将自然生态恶化、社会生态失衡以及精神生态危机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进一步地对其揭露和批判。当然王安忆并非一味否定和批判,在揭露生态的恶化、失衡和危机的同时也表达出深刻的内省态度,更充分地展现出对当下生态的关怀和精神救赎的希望。探索《匿名》下的实名存在,传达给读者的是对人类自然、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这也正是作品背后隐含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20.
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袋鼠》进行探析.《袋鼠》记录了其旅居澳大利亚时期的心路历程,小说对澳大利亚美丽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动荡纷争的社会生态和漠然、从众与迷惘的精神生态的真实书写,体现了劳伦斯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揭示了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自然生态美丽、社会生态和谐、精神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整生之美的“生态大和”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