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传播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非常大作用。陕北说书艺术是我国的一项民间说唱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入侵,陕北说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陕北说书艺术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陕北说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6-51
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都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它们在历史源流、题材渊源、演唱仪式、教化功能等方面与敦煌变文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既继承了敦煌变文的说唱传统,又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在传承中变异,创造中发展,进而演变成两种同源异形的说唱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3.
"凉州贤孝"《十里亭》采用先顺序再倒序的"珍珠倒卷帘"结构,将凉州民歌的"表古人"和歌咏爱情两种传统主题整合为一体,以"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为比,以崔莺莺和张生的惜别之情为主旨,使民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与"赋"巧妙结合,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炉,以表现崔莺莺与张生依依惜别的恋情。"凉州贤孝"这种将多种传统创作元素的交融整合,体现了民间说唱艺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蒙古族安代舞的起源、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概述,旨在为推动蒙古族安代舞的审美挖掘、艺术创新及传承发展助力.主要结论和建议:应从健身健美、竞技娱乐、文化传承、体育旅游、体育教育、表演和说唱艺术等层面对安代舞的价值予以挖掘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鼓词和京剧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从唱本的源流、语言特色、艺术特色三方面对鼓词《玉堂春》与京剧《玉堂春》进行比较,以此来分析说明说唱艺术和戏曲表演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各自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宁夏坐唱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以期通过这样的思考来获得对宁夏坐唱这一民间说唱形态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地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向西开放视野下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共享做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7.
"好来宝"是蒙古族说唱音乐,它不但与其他汉族说唱音乐有相似之处,还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它是蒙古族说唱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典范,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音乐进化、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应积极支持、促进蒙古族说唱音乐"好来宝"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繁荣时期,发挥其更多、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虽然老腔在发展传承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但它仍具有说书艺术的古韵遗风。说唱性是老腔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老腔前手的说书人特征和剧本的说唱性特征方面。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分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传统特征。文中认为传承与变异推进了服饰文化的发展,并研究了变异与传承的各种因素及其与文化心理结构因素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如何正确吸收中服饰文化的精髓,促进当代服饰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宝鸡西山酒歌作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山酒歌唱词朴实、语言幽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但是由于传承方式等各方面原因,宝鸡西山酒歌面临濒危境地。本文从宝鸡西山酒歌的历史发展追溯、传承价值、现状研究、如何传承几个方面,探讨宝鸡西山酒歌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使民间艺术有效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传承已久的民间艺术,戏曲的演绎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歌舞、说唱以及滑稽戏为主。这种艺术形式是由原始歌舞演变而来的,其具有多样化的舞台表现方式。自汉朝开始,戏曲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直至金朝已基本成熟,其演绎模式涵括了舞蹈、文学以及武术等,且流派繁多,属于一种说唱斗做的综合型艺术,极具中华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文化所处的环境综合了该种文化生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构成了该种文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弄清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主体、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指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态环境,促成民族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向现代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垣曲镲是垣曲县特有的说唱艺术形式,它只说不唱,以节奏为主,没有旋律。最初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间表演,也称独角戏。说唱时可用第一人称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属于代言体,与快板、快书相近。随着时代的发展,垣曲镲已不能从视觉、感官上刺激人们,观看、演出、创作垣曲镲的人也越来越少,其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河南说唱艺术,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文章从河南说唱艺术的地位出发,详细分析了它的审美特征和价值,为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音乐教学多元化、流行化的趋势下,中国说唱音乐渐渐地缺失了原有的地位。为了保护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近些年说唱音乐在音乐课中再次被重视,广大音乐教师应结合说唱历史、欣赏说唱与节奏训练融合彼此特点,使说唱教学渐渐地为学生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断沿革、变异、创新的特性。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渗;文化的异己与创新;文化的认同与复兴;文化的相融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因而,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民族平等与团结为保证,以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素质为动力,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我国多元一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服饰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有自身的逻辑变迁规律,同时受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承与变异构成了服饰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历史学、服装学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中华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服装变迁规律,分析民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的原因、特点及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东乡族"宴席曲"是在重大喜庆日子盛行的,以歌唱为主,伴有舞蹈渲染气氛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东乡族"宴席曲"集歌舞艺术与说唱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保留了古代民间歌舞的古老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东乡族"宴席曲"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典型舞畴的考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保护东乡族的歌舞文化,使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唱、念、做、打为主的综合表演,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三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而戏曲的“叙事性”则是在戏曲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尽管中国戏曲...  相似文献   

20.
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发展是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础,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支持。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的重要途径。在群众文化的开展过程中,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民间民俗艺术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