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闪电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广州市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州市位于广东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在5′×5′网格内每年总闪次数在500次~1 000次;闪电类型以负闪为主,负闪次数占了总闪次数的9676%;广州市每年闪电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4月~9月,这一时期的总闪次数占全年的966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次高值在6月、8月;每天13时~19时是闪电高发时段,这主要与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广州市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高值偏西和偏南,主要位于广州市偏西的越秀区、荔湾区和偏南的番禺区北部;各月正闪电流强度高于负闪电流强度,并且电流强度高值区与闪电密度高分布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更要重视防御雷电灾害。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3)
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于2006年投入运营,ADTD-1型闪电定位系统长期运营以来,其探测效率急需进行评估。本文采用2006~2012年贵州省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雷暴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人工观测站不同半径范围内的雷暴日与ADTD雷暴日逐月进行统计拟合,得到相关性最好的半径;并使用人工观测站雷暴日资料评估ADTD-1闪电定位系统的雷暴日探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演变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为西藏地区防雷服务系统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文章利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闪电资料,通过闪电发生的时间、频次、日、月分布以及闪电强度与密度分布等分析了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地形条件与特殊气候背景对闪电活动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闪电活动比西北部的较活跃;闪电活动有显著的日、月变化,下午到傍晚为闪电活动多发时段,4-9月为高原雨季节,负/正闪电比率高达24倍;闪电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负地闪占总闪电的80.06%,平均强度-42.723k A,正地闪占总闪电的19.94%,平均强度53.96k A;西藏东西部的雷暴日少,中部拉萨和那曲地区雷暴日较多。  相似文献   

4.
基于浙江省二维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2019年闪电资料,研究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估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能。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及月变化,集中分布在四月和夏季(6~8月)的午后到傍晚,其中地闪频次较高的时段及月份,三维系统监测地闪数多于二维系统。二维系统的年雷暴日数是三维系统的近2倍,二维系统存在误测。从强度分布来看,正地闪频次集中区强度值小于负地闪频次集中区,但二维系统的正负地闪强度在0~5 k A之间频次远高于三维系统。两套系统监测的地闪密度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比较一致,高值区位于衢州南部、丽水中部、温州和台州南部一带以及宁波北部地区。但二维系统地闪在站点周边存在明显的放射状分布。另外,三维系统的探测误差仅为二维系统的1/13。上述中二维系统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因为其二站定位的探测效率和精度较低,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具有更优的探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青海省闪电监测网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监测资料,对青海省闪电活动特征(时间、空间特征及正负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各个地区利用雷暴日数与闪电次数、闪电天数得出计算雷暴日数的两个关系式。结果表明:2015年青海省闪电平均强度为20.42k A,以负闪电为主;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青海的东部、东南部及南部;春夏季的最大正负闪强度比秋冬季大,但平均正负闪强度要比秋冬季小;闪电次数也是春夏季发生的比秋冬季多,但正闪电在秋冬季发生的几率要比春夏季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比分析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造成两种资料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了应用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20)
本文利用雷暴地面观测资料与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闪特征,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毕节市雷电易发性区划研究,结果显示,毕节市雷暴日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市南部为雷电高易发区,西部及东部边缘为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雷电定位图形显示系统获取的2004~2006年7~9月闪电资料,进行了闪电的时空分布、闪电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总闪电中负闪电占大多数;正闪电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电;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总闪电、负闪电呈双峰双谷形;最多闪电次数出现在8月;闪电的高值中心在以大通、湟中、互助构成的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资料,从闪电的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的闪电气候分布特征规律,划分了雷电易发区域防范等级,结合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所在区域范围内2007~2018年地闪次数795次,其中负地闪777次,正地闪18次,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7.32kA,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明显大于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每年3月和4月有少量闪电活动,5月逐渐增加,8月闪电活动最为强烈,11月到次年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夏季为地闪活动的高发期,春季和秋季地闪活动较少,冬季基本没有雷暴天气。每天0~24时都有闪电活动,16时~3时为高峰时段,下半夜和上午发生闪电活动较少。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35kA,约占地闪总数的95.22%,其中雷电流强度在10~15k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区域闪电的主导方向为西北,次主导方向为西南。依据地闪密度标准将山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日照区域范围属于二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结合2018年内蒙古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全区雷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全区共监测到地闪23万余次,正负地闪比为1∶5.79,正地闪的平均强度为负地闪的1.92倍;6月-9月、13点-20点是雷电活动高发期;全区最大地闪密度为22次/km~2,平均地闪强度为7.61kA/k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呼和浩特地区雷暴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在雷电活动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为了呼和浩特市防雷减灾工作的深入展开。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市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对呼和浩特市各旗县两种雷电观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雷电观测方法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2015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从闪电的地闪密度、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研究了日照危化品集中区的闪电气候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日照危化品集中区中莒县的地闪密度最大,岚山区最小,呈现内陆明显高于沿海的特征,和地闪次数的变化规律特征一样。日照危化品集中区地闪活动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各地均从2月份开始进入闪电活动季节并逐渐发展旺盛,8月份达到最大,7、8两月发生的地闪次数之和占全年的85.2%。一天中有两个时段容易发生地闪,分别为凌晨2-6时和下午14-18时,上午7-10时和晚上20-1时发生的次数较少。沿海地区的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内陆地区,东港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强度最大。闪电主导方向主要为西北和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5年~2018年包头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包头地区2015年~2018年闪电发生频次与雷电流强度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地闪发生以负闪电为主,其中固阳县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年来地闪发生次数较多,白云鄂博矿区发生地闪次数较少;包头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且均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地闪空间活动特征,期望为今后该地区有效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包头地区防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拉萨副站2008年8月11~17日的闪电定位资料以及相应时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闪电总数、正负闪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积云云高、降水的关系,认为闪电定位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拉萨副站2008年8月11~17日的闪电定位资料以及相应时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闪电总数、正负闪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积云云高、降水的关系,认为闪电定位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闪电定位系统2001年建设并投入业务使用,对深圳市闪电监测做出了极大贡献,2005年针对该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对该系统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该系统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提供了准确实时的闪电定位信息,该系统在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处理、定位闪电、定位结果显示等方面都较原有的闪电定位系统有很大的改进.局域网通过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arnet模式下的数据库应用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得该系统更加符合当前网络技术的潮流.该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闪电定位系统的一些特点,从布局到网络通信,从数据处理到用户显示等都做了一些简单介绍.以及与最初建设时的一些比较和改进,希望该文能对今后国内闪电定位系统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雷电灾害是景德镇市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强雷电导致的雷击事故也是景德镇市最频繁的雷击灾害。雷电有强有弱,其造成的灾害有大有小,但是多年来,由于雷电监测以观测员人工闻雷为标准,很难判断其具体的强度。2006年开始,各地开始安装闪电定位仪,利用高科技的仪器对雷电强度进行定量观测,并逐步取消人工观测。闪电定位资料,不仅可以监测雷电具体落区,同时还可以监测到每次雷电的强度、陡度等信息,雷电的强度值越大,越易造成雷击灾害。本文将通过景德镇市多年雷击事故调查,分析雷击过程中闪电定位资料的特点,以确定景德镇市致灾强雷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2)
本文基于贵州省闪电监测网监测数据,选取贵阳市近9年(2006~2014年)雷电流幅值分别为50k A、75k A、100k A的地闪资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闪(CG)、正地闪(PCG)的月、时的活动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闪电定位系统2001年建设并投入业务使用,对深圳市闪电监测做出了极大贡献,2005年针对该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对该系统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该系统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提供了准确实时的闪电定位信息,该系统在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处理、定位闪电、定位结果显示等方面都较原有的闪电定位系统有很大的改进。局域网通过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arnet模式下的数据库应用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得该系统更加符合当前网络技术的潮流。该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闪电定位系统的一些特点,从布局到网络通信,从数据处理到用户显示等都做了一些简单介绍。以及与最初建设时的一些比较和改进,希望该文能对今后国内闪电定位系统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