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叫学生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教师能准确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感到非常好奇,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去…  相似文献   

2.
《花潮》一课,极富文采,学生们无不为文中优美的情境所陶醉。当教到最后一段话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赏花回家的路上,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各抒已见,很有情趣。我就汤下面,让同学们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老爷爷、老奶奶、青年人、孩子们的不同想法、不同语言,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有个叫王琳的女学生写道:  相似文献   

3.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最设计·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去。帮助他们进入新知识的情境。  相似文献   

4.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怎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从小事抓起,做到防微杜渐。班主任要善于抓苗头,善于观察班级的各种动态。苗头抓住了,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次,一个学生过生日,几个学生凑了些钱,打酒买菜,聚餐祝贺。我知道后,问这几个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说:“交朋友嘛,总要有一点情谊,我们家长都是这样做的。”显然,他们认为把友谊建立在吃喝上是理所当然的事。针对这件事,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  相似文献   

5.
张浩航 《成才之路》2014,(21):22-22
小学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想象力最重要的课程,小学美术课堂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美术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笔者立足成才,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美术是感性的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把学生思维引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例如三年级上册“大人国和小人国”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教学的。上课伊始,我很高兴地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很喜欢两本书,大家想知道书名吗?学生们心里很疑惑:这上美术课,老师为什么提看书的事情呢?心中有了疑惑,便急切想知道原因,学生纷纷摇头,我多媒体课件出示《鲁滨逊漂流记》,看过这本书的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接着,我又问:“谁能说说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啊?”一个男生站起来,把故事简要地说了一遍。我又用课件出示了第二本书《格列佛游记》:这本书谁看过,你对它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故事?只有两个学生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到小人国和大人国历险的事。我利用多媒体简要介绍了这部分内容,然后提出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两本书吗?”一个学生说:“这两个主人公都很勇敢。”另一个学生说:“他们都在漂流中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奇妙的故事。”我接着说:“如果我们也能在想象中漂流,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你能想象一下小人国的画面吗?”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他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因此,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就应力图创设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重在激趣,激趣无法亦有法。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我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一上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爷爷今年刚过完他的17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多少岁吗?”全班同学一下子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7个生日的原因时,教师板书课题:“年、月、日”,于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愉快的气氛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情感。要…  相似文献   

7.
有天,我布置学生下午从家里带水桶来学校给园地浇水,到时一检查,家住李庄的六个学生,一只水桶也没带。我当时可真“火”啦,就向校长回报这一情况。他见我脸红脖子粗,先叫我冷静冷静,然后问我:“你知道李庄离学校有多远(后来一个学生告诉我有三里路)?一只大桶孩子能不能背动?我想了想,才意识到自已提出的要求本身有问题。像叫学生带水桶之类的事情,在我日常工作中常有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著作。  相似文献   

8.
去年教的一个班,今年不教了。可是有一天,原来班上的几个男生一起走,碰到我,其中的一个调皮的男生突然叫我“缪老大”,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仓促地对他们说了句:“你们以后别再这样叫我,再这样我跟你们急?”大家一起大笑,就过去了。想想这几年教了不同年级的学生,无论上课下课,学生看到我还都是比较尊敬地叫我“缪老师!”,我对这些和我女儿一般大的孩子们也比较友好,上课回答问题好的,我会说一句话:“你真棒,要是我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儿子),我真是太高兴了!”学生回答不出,我也会比较温和地鼓励他们,说:“不要紧,我小时候也经常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正在学校整理材料。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几个孩子热闹的叫声,我一听,马上意识到,这是今天去参加全县“车模”比赛的同学,我想知道他们今天比赛的情况,所以马上跑出去招呼他们,叫他们过来了解情况。只见他们都兴冲冲地跑了上来,嘴中不停地念叨着:“某桌同学是全县一等奖。”“哦,是吗?你们怎么知道的?”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所以想得到证实。原来带队老师在比赛结束后,去询问了负责裁判的负责人,裁判粗略看了以后,说:“第一名是你们的,毫无疑问的了。”学生们知道结果了,怪不得会这样肯定。  相似文献   

10.
学生:老师.你能再谈谈什么叫合力吗?老师:好的.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而一个大人就能提起来,大人的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有什么关系?学生:他们作用的效果相同.·老师:象这洋一个办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其中每一个力都叫分力)的合力.学生:合力我们知道了.从刚才你讲的情况来看.好象合力刚好都大于这两个分力,对吗?老师:是的.学生:能不能说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呢?老师:这种说法不一定对.学生:你能说得详…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若干难点,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大搞得清楚,其中之一就是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例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问题,对于物理概念掌握得比较清楚的学生,一般困难较小,但对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来讲,却使他们伤透脑筋。他们从理论上都知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于接触面的凹凸不平,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抵消相对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一、多“说”,激发创造思维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写课题,然后把教学要求给同学们讲得很明确,比如《剪窗花》一课,我一开始就讲明了这节课是老师将教你们用剪刀剪窗花,学生的思维就习惯性地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展开,这样很容易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上得呆板、生硬。后来,我注意让学生根据课题多说,让他们自己讨论,把自己知道有关课题的知识都讲出来给大家听,激发创造思维。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试着引发他们的话题,如上《认识家用电器》这一课时,我会问:1.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用电器?2.你知道怎样正确地…  相似文献   

13.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都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潦倒、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形象。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窃书不能算偷’仅仅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立刻要学生思考并回答,大家一时间似乎没有准备,我就叫他们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看看他们似乎已经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了,我就叫他们畅所欲言。甲:我觉得孔乙己…  相似文献   

15.
为启发学生思维,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我对学生进行了以句段训练为重点的基本功训练。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理清关系,弄懂意思。《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学生对这句话的转折关系搞不清楚,对“只知道”的字眼也感到生疏。为了弄懂意思,我让学生进行这样四种  相似文献   

16.
两个学生因损坏了班里的公物,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进行处理。班主任对他们这样说:“你俩少跟我玩心眼,你们的内心我看得透透的。”这位班主任的话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相似文献   

17.
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包括:创设问题情境,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我给高一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中,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解课本知识,而是向学生阐述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三个问题一何为历史、为何学历史、如何学历史。虽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这三个问题不会在他们的考试中出现,他们也因此对这三个问题感到迷惑不解,但是我想不光是学习历史,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我们都应当首先思考这样三个问题:What?Why?How?正如课本都会有一个前言,对这三个问题的讲解也应当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序言”,以使学生在接触微观的历史课本知识之前对历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下面我试着就这三个问题淡谈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19.
不要漏掉学生的名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了好几年的老师,我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点名时碰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一位“前辈”曾向我面授机宜:先故意把他们的名字漏过去,等被漏掉的学生站起来问时,就故意说:“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怎么会没看到?”如此这般,既巧妙地知道了学生的名字,又避免了在学生面前露怯。这个方法,几乎已成了教师们的“真实谎言”,可能很多教师都知道并沿用。但不久前我却读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新学期开学,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个音,又怕读错…  相似文献   

20.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