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保证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教师教育终身化思想,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对策是,世界各国不断推进职前教育与职后进修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并为此制定出新的教师培养、录用、进修等基本原则:(1)培养原则:必须在大学养成;(2)录用原则:“公开”、“公平”、“公正”;(3)进修原则:确保教师的自主性或主体性,提倡“自律”精神,以尊重教师“人格”为进修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何群飞 《云南教育》2004,(32):46-47
邓小平指出:“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备受关注,但是,人们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却有不同的理解。综合文献中对“教师教育”和“一体化”的论述,可以得出:1.“教师教育一体化”是针对专业教师培养而言的。2.“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对教师培养中的不同维度内各有联系的因素进行的。3.“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人们有意进行的,一体化的过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4.一体化之后,教师教育在不同的维度上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第一生产力,办好学校的主力是教师”。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心,教育的根。只有造就一支“头重脚实根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优质教育,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5.
五、要有“活的乡村教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认为“我们要改造中国、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要实现大同之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师德教育理论与现代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历来认为教师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邓小平在80年代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很重要,要选好,要有一个好的教学队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负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需…  相似文献   

7.
“反思性实践家”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者”、“研究者”;既充盈了“实践智慧”又具有开放、合作的精神。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反思性实践家”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研究教学案例,丰富实践性知识;讲述课程故事,培养反思能力;与同事合作、对话,碰撞智慧火花;展开“理论对话”,关照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教师素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科研人才、“双师型”教师匮乏。解决途径为:注重专任与外聘合理搭配,加强专任教师的培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引人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研究学生怎样学。著名教育学家瓦尔德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课,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因而,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变“厌学”为“乐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对培养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秋 《教育探索》2008,(12):89-90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培养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制订规划,统筹安排;制定政策,建立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吸引一批行业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人类明的传播和建设,教师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和全社会明水平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行为。然而,近几年来,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却被忽视了,造成师德建设落后,严重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请关注以下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然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种现象:①教师“满堂灌”。②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放开学生。前者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后者没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我的观点是:在一节自然课中,既要有引导,又要有放开。引导是为了放开而“引”,绝不等同于“灌”。如果没有“引导”环节,“放开”将会是无目的地放开。“放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如果只有“引导”没有“放开”,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培养诸多能力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引导”与“放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总之,在一节课中,学生有能力通过自行探索而…  相似文献   

14.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不能想象一个自身素质差的教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卢梭也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些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学历、口才、书写能…  相似文献   

15.
陈琼雯 《职教论坛》2001,(12):57-57
自质疑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即“自问”,提问主体和提出问题都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由原来单一“答问”的任务变为“问”与“答”的双重任务,从而完善了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态转入主动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质疑能力呢?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2、坚持平等性原则。教师…  相似文献   

16.
“为创造而教”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很盛行的口号,教育部最近更是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由于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教师“为创造而教”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来说,其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决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教师要坚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调动学生参与创造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共同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学低年级抓起,  相似文献   

19.
教研室·教师班主任·教书育人朱荣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负有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四...  相似文献   

20.
1、确定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1)教师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创新思维的主导意识。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的教育观点必须转变: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权威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从“传统模式”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性教学”的观念。教师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这个核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