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师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幼师体育教学迅速适应学前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符合学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体系,是目前幼师体育教育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体育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材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实效性和多样性,如何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是当今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个人多年对体育教学实践的体会,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裴智武 《考试周刊》2012,(34):114-11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与实施以来,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实验、实施及目前的反思、务实三个阶段。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思考,想方设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如何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对体育教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力度,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个专业都在进行相关教学方式的改革。学校体育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终身体育的主要连接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已摆在首位。在体育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以保证新课程目标和价值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体育教学内容、手段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而若想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则需突破传统授课模式,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体育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学练后,在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文章从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王瑾 《快乐阅读》2013,(12):94-94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每位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值得每位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孙梅 《考试周刊》2011,(21):143-143
新课程改革自实验、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兴奋阶段和迷茫阶段后,目前进入了反思、务实阶段。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思考,想办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如何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1.
胡源梁 《考试周刊》2014,(37):116-116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应有所突破和创新。一、营造教学氛围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经过长期的改革,已经由传统的教学体制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力保证。试图根据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出建议,以期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已不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课堂重新认识。通过体育健康课的实践,我们体会到体育大课堂是适应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形式,它增加了教学时数,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有助于学生技能形成和特长发展,增强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造成的。本文结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利用发挥体育选项课的特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评价等方法探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进步很大,但仍需有改进的空间。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不仅倡导学生参与运动,还要求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全方位发展。为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节奏,对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重探讨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融入一些新奇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学生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仅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改革方法,而且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中职体育教学只有采取适应学生兴趣取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触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个体需要,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做了较多的改变,为转变中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及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中国学校体育研讨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宝源教授说过:"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体育教师也必须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究,乐于奉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留意有关体育教育的新信息,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本文试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转变进行探析,希望给相关研究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个体需要,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做了较多的改变,为转变中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及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中国学校体育研讨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宝源教授说过:"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体育教师也必须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究,乐于奉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留意有关体育教育的新信息,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本文试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转变进行探析,希望给相关研究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谈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彤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1):108-108,112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过去学校体育教育重点是放在技术的掌握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所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我们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 ,使在校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大胆探索与创新 ,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更稳、更快。一、加大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力度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 ,必须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