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3.85 kg的孔石莼干粉末用甲醇提取得到320 g粗提物浸膏,浸膏被萃取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蒸馏水相。对这4个相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然后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用赤潮异弯藻进行各个分离组分的杀藻活性检测。活性检测表明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很强的杀藻活性,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16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大部分。活性检测表明9,12,15-十八碳三烯酸、6,9,12,15-十八碳四烯酸、5Z,8Z,11Z,14Z-二十碳四烯酸、5Z,11Z,14Z,17Z-二十碳四烯酸和5Z,8Z,11Z,14Z,17Z-二十碳五烯酸具有很强的杀藻活性,其有效浓度在5 mg L-1以下。实验结果表明,孔石莼组织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一些对赤潮异弯藻具有强烈的杀藻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孔石莼组织内抑制赤潮微藻生长的他感物质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光照条件等处理下孔石莼水溶性抽提液对5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以揭示孔石莼泛滥,藻体死亡分解释放出的内含物对其周围环境中浮游植物类群所产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体内含有克藻物质,其对实验的五种藻类全部表现出抑制效应,不同强度光照处理对孔石莼体内抑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明显。该抑藻物质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种典型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方法:将孔石莼(Ulva pertusavar)、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3种常见大型海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富含氮磷海水静水培养6周,探讨3种典型大型海藻对海水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3种大型海藻NH4+-N的净化率均超过97.00%;对NO3--N的净化率在90.00%左右;龙须菜对PO43--P的净化率最高,为88.34%。海带组NH4+-N初期呈缓慢下降趋势,随后缓慢上升后又呈下降的趋势,而孔石莼和龙须菜组中的NH4+-N呈持续下降的趋势;3种大型海藻NO3--N浓度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规律,而在下降的过程中又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海带组PO43--P实验开始阶段呈上升趋势随后持续下降,孔石莼和龙须菜组中的PO43--P均呈快速下降的趋势直到实验后期逐渐呈稳定的状态。结论:3种常见大型海藻孔石莼、龙须菜和海带对水体当中的氮、磷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净化去除能力,其中龙须菜的净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赤潮     
《金秋科苑》2012,(15):80-83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等不同颜色。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现状、演变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害藻华是近海常见的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不仅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也包括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在许多海域,有害藻华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海水养殖、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我国,有害藻华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渤海海域、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个典型的赤潮高发区,大规模暴发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威胁到海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近期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还出现了绿潮和褐潮等灾害性有害藻华现象,受到高度关注。综合分析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近海藻华原因种呈现出多样化、有害化和小型化的演变趋势,这给藻华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有效防控有害藻华,有必要加强针对有害藻华的基础研究,阐明藻华原因种的多样性状况、藻华发生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藻华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藻华演变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等基础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藻华的观测预警和控制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各国均关注于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二氧化碳(CO_2)排放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CO_2浓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由海洋生物完成。大型海藻栽培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可解决栽培海区海洋酸化、低氧、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等海洋环境问题。文章从大型海藻栽培、环境修复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综述了大型海藻碳汇功能及其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潜力。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以及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赤潮凶猛     
赤潮(Red Tide)也称红潮,通常是指一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水体中过度繁殖或聚集而令海水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的海水颜色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依据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可以呈现红、黄、绿和褐等不同的颜色。赤潮也并非全部有害。人们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对人类健康或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有害赤潮。  相似文献   

8.
孙丹 《中国科技纵横》2010,(6):267-268,263
针对船舶压载水携带微小生物导致物种入侵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可排放的压载水中10μm至50μm的可栓出存活生物的浓度应小于10cells/mL。常规显微镜检测方法要求生物量为10^6cells/mL较为适宜,生物量较低时需对微小生物扩增培养,耗时较长,满足不了快速检测的要求。针对低生物量检测问题,本研究采用自制硅铁复合絮凝剂,以人工培养的海洋微藻模拟船舶压载水中微小生物,对微藻进行絮凝富集和快速检测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能力,对于细胞浓度分别为5.55×10^5cells/mL的异弯藻和1.99×10^6cells/mL的三角褐指藻,絮凝剂浓度分剐为0053μL/mL和0.027μL/mL时,絮凝效率都能达到91%以上;对藻细胞浓度低于10^6cells/mL系列浓度藻液的絮凝实验表明,该絮凝剂能实现对藻细胞浓度低于10cells/mL微藻的捕捉富集。该絮凝富集方法的使用。为船舶压载水中微小生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海洋入侵微小生物监测应用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海州湾常见优势藻种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mutum)、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为受试藻,考察了水环境中草甘膦致毒胁迫对二种藻生理特性的影响;同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这两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对草甘膦胁迫的响应。低浓度的草甘膦(4.1 mg/L)对海链藻的生长促进作用显著,对三角褐指藻不显著;草甘膦可以降低这两种微藻叶绿素a的合成量,呈现质量浓度-剂量效应,且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大于海链藻;草甘膦对这两种微藻的CAT活性、可溶性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微弱抑制效应;低浓度草甘膦还可提高两种微藻的SOD活性和MDA含量。本文以提示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揭示海洋微藻类作为环境毒理学评价指标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赤潮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潮 (有害藻华 )这种海洋灾害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赤潮的发生频率、规模和面积不断增大 ,对我国沿海养殖业、渔业资源、渔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危害和威胁 ,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因此 ,加强与赤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 ,才能认识赤潮的发生机制 ,并结合建立的监测网络 ,进行赤潮灾害预报预警 ,对减少赤潮的危害 ,保障我国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海黑潮区是渔业资源的潜在丰富区,对该海域营养盐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对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含量、比例、营养盐限制海域的月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DIN和P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②N/P、Si/N、Si/P的分布在250m以浅海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N/P和Si/N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以8月-9月和3月-4月最为明显,10月-12月的空间差异较小;Si/P的空间分布和N/P、Si/N不同,强烈的区域性差异出现在9月,相对均匀的空间分布则出现在5月-6月;③研究海域在300m以浅的水域受N、P的营养盐浓度限制。在4月-11月的台湾东北海域、黑潮中部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的100~200m范围内,营养盐条件适合浮游植物生长,这些区域将是潜在的渔业资源开发区。  相似文献   

12.
邵兴华  高炳德  章永松 《科技通报》2005,21(1):74-78,83
采用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研究了施氮肥条件下春小麦吸收N、P、K、Ca、Mg、S、Fe、Mn、Cu、Zn十种营养的特点。结果表明,N素营养对春小麦吸收利用各种养分的浓度变化规律无明显的影响,对各个时期的浓度的高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氮肥对各种养分吸收累积量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但对各个时期累积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N肥的施用对锰的吸收累积无显著影响,对N、P、K、S、Ca、Mg、Fe、Cu、Zn 9种养分的吸收累积量的正面影响达显著、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种植等高绿篱是丘陵山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较为理想的经营措施,是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有效手段。由于绿篱植物的引入,存在着绿篱植物与作物之间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尤其是两者之间在养分、光、水和气方面的竞争作用,又成为植物篱推广应用的限制因子。本研究选用豆科紫穗槐和禾木科香根草为绿篱植物,间作小麦、大豆,设置单作、板隔、网隔和无隔4个处理。借助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绿篱和作物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N吸收影响不大,香根草不利于大豆N吸收,紫穗槐对大豆N的吸收有利;香根草抑制小麦P的吸收,促进大豆对P的吸收,紫穗槐对小麦、大豆P吸收都有利;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大豆K吸收起促进作用;香根草对N的竞争和对P、K的吸收能力均强于紫穗槐,而对N的吸收能力弱于紫穗槐;两种绿篱对小麦影响弱于小麦个体间的影响,对大豆的影响强于大豆个体的相互影响。这些揭示了紫穗槐和香根草对小麦、大豆之间的养分促进与竞争特点,为丘陵山区植物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种植等高绿篱是丘陵山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较为理想的经营措施,是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有效手段.由于绿篱植物的引入,存在着绿篱植物与作物之间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尤其是两者之间在养分、光、水和气方面的竞争作用,又成为植物篱推广应用的限制因子.本研究选用豆科紫穗槐和禾木科香根草为绿篱植物,间作小麦、大豆,设置单作、板隔、网隔和无隔4个处理.借助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绿篱和作物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N吸收影响不大,香根草不利于大豆N吸收,紫穗槐对大豆N的吸收有利;香根草抑制小麦P的吸收,促进大豆对P的吸收,紫穗槐对小麦、大豆P吸收都有利;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大豆K吸收起促进作用;香根草对N的竞争和对P、K的吸收能力均强于紫穗槐,而对N的吸收能力弱于紫穗槐;两种绿篱对小麦影响弱于小麦个体间的影响,对大豆的影响强于大豆个体的相互影响.这些揭示了紫穗槐和香根草对小麦、大豆之间的养分促进与竞争特点,为丘陵山区植物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ditive communication noises and system noises, we investigate the event-triggered control problem for second-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composed of double integrators or LC oscillators under random denial-of-service (DoS) attack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cases where the attackers completely interrup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e consider that attackers interrupt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a specific probability and can attack part or all communication links randomly. Based on this, the conditions on the attack duration and attack success probability are given when the system can still achieve consensus under random DoS attacks. In addition, the consensus bounds are expressed. Finally, two types of LC oscillator system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a continuous flow dielectrophoresis (DEP) microfluidic chip was fabricated and utilized to sort out the microalgae (C. vulgaris) with different lipid contents. The proposed separation scheme is to allow that the microalgae with different lipid contents experience different negative or no DEP force at the separation electrode pair under the pressure-driven flow. The microalgae that experience stronger negative DEP will be directed to the side channel while those experience less negative or no DEP force will pass through the separation electrode pair to remain in the main chann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higher the lipid content inside the microalgae, the higher the crossover frequency. Separation of the microalgae with 13% and 21% lipid contents, and 24% and 30%–35% lipid contents was achieved at the operating frequency 7 MHz, and 10 MHz, respectively. Moreover, separation can be further verified by measurement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neutral lipid inside the sorted algal cells.  相似文献   

17.
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乡 (镇 )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 ,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个区域土壤N、P、K、Mn、Zn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半方差结构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粮田区域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 2、3、2、2和 2个养分分区 ,因而对这 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 1 0 9%~ 1 2 5 %和 1 2 5 %~ 2 1 7% ,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 89 97~ 74 6 5 6元 hm2 和 5 2 9 6 2~ 1 34 3 4 5元 hm2 。  相似文献   

18.
养分胁迫下的夏玉米生理反应与光谱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不同阶段,测定其叶片光谱反射率,并结合其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叶面积指数等生物物理参数,可以反映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动态,也是反映物质生产和反射光谱关系的中间枢纽,通过叶绿素浓度含量与叶片反射率光谱和一阶导数光谱数据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绿素敏感波段范围。  相似文献   

19.
The Ulva prolifera 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which have been occurring since 2007, ar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Despite extensive research, the outbreak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reveals that human activities, regional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and alg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ocean warming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microorganism or other macroalga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green tides. Dynamics of these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could explain why green tides suddenly occurred in 2007 and decreased abruptly in 2017. Moreover, the consequence of green tides is serious. The decay of macroalgal biomass could result in hypoxia and acidification, possibly induce red tide and even have a long-lasting impact on coastal carbon cycles and the ecosystem.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our study for future reference in eco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