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年孙犁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我越来越深爱着我的故乡——西藏,这片高天厚土。 很多年以前.我对我的故乡感觉不出什么.也不知道她的真正吸引力在哪里.不知道她的底蕴有多深,更不知道她给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3.
重建故乡     
《中国新闻周刊》2012,(11):22-2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树老墙颓。此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忧虑远在农村的故乡。中科院地理所3月26日发布《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说,农村"空心化"非常严重。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生机  相似文献   

4.
肖太云 《新闻爱好者》2011,(14):147-148
对乡情的极度执著黄方能将创作的聚焦点有意识地对准自己的故乡——璧山,将之作为自己的叙写中心与抒情对象,从而达到一种意寓的指征与象征的传达。他在《回望故乡》的扉页中特别注明:"谨以此书献给璧山上下的父老乡亲们"①,后记中又特别提到:"我的任务是写好我的故乡","我们璧山在县际地图上也才邮票那么大","我只是希望我的故乡以及我生活的这片  相似文献   

5.
熊培云:近年来,社会上有关"故乡沦陷"的讨论日益增多。星星落下的地方是故乡,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乡渐渐成为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除了物质上最不乐见的持续破坏与荒芜,同样包括乡土中国在文化或者精神上的陷落。  相似文献   

6.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傍晚,我穿过故乡村后青翠的麦田和金黄的油菜,伫立在故乡湖边的草滩,看春日的夕阳如何醉人地慢慢逍逝,看湖上的白帆怎样渐行渐远.那时候,泱泱一湖碧水尽入眼底,四周浮动的水雾向身后扩散.我感觉我正一点点地溶入眼前的湖,偌大的湖犹如慈母伸开双臂搂抱上前的儿子,这样的一种亲切动人的景象不觉从心底唤醒我对故乡母亲湖的诸多回忆……  相似文献   

7.
社会关注     
在日本临终关怀医生大津秀一所列出的“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里,有一件是“没有回故乡”。近年来,社会上有关“故乡沦陷”的讨论日益增多。星星落下的地方是故乡,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乡渐渐成为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除了物质上最不乐见的持续破坏与荒芜,同样包括乡土中国在文化或者精神上的陷落。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塞外苏杭”美誉的故乡扎兰屯.地处兴安岭东麓,属高寒地区,如果除去银装素裹的冬景,最美还是夏季。可是我已经12年没有看见故乡的山、故乡的树和故乡的河了。隔膜得太久,就有了担心,如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了世界性的大问题,小小的故乡顶得住这股浊流么?  相似文献   

9.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故乡家园永远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魂牵梦绕的地方。沈从文15岁便离开了家乡凤凰,顺着湘西的水,走出了“边城”。但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湘西。正如沈从文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故乡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人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拿起我这支笔来,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散文,大多取材自家乡。家乡有画(?)一般的景致.却又偏僻、贫穷。家乡有质朴善良的父老,却又落后、守旧。家乡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相映衬。近些年来,家乡在变,景在变,物在变,人在变,风俗在变,千百年前传下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审美趣味也在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的多数散文就试图描摹故乡的风景、风俗、风情及其变化,并试图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闪光。因此,《新闻爱好者》的编辑朋友要我谈谈散文《马蹄塘纪事》,我便先想到了我的故乡。我们那个村子,很大,千余口人。和别的村庄一样,也行一些池塘,有的一池莲叶荷花,有的一池污泥臭水,有的围一圈儿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06,(43):103-103
我的故乡是属思茅辖内的阿墨江.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茅也该是我的故乡。有人说.故乡情是一种酒.无论你饮了没有.都会化作思念,并会流淌成长长的溪流……又有人说.人对故乡难以抑止的感情心语.几乎是从少儿春潮泛起时开始.而人对故乡的了解、认识,却是伴随着光阴年轮的旋转.走过了多少黄昏.又走过了多少清晨.当有一天.你如长梦初醒.发现自己的故乡原来是一方世人向往的热土时.便把姗姗来迟的感动.浓缩为一种情怀.蓦然喷写于纸稿.向故乡尽情倾诉……  相似文献   

12.
对乡情的极度执著黄方能将创作的聚焦点有意识地对准自己的故乡——璧山,将之作为自己的叙写中心与抒情对象,从而达到一种意寓的指征与象征的传达。他在《回望故乡》的扉页中特别注明:"谨以此书献给璧山上下的父老乡亲们"①,后记中又特别提到:"我的任务是写好我的故乡","我们璧山在县际地图上也才邮票那么大",  相似文献   

13.
读书纪历     
一 我的读书生涯开始于一位远房亲戚的家塾。 那一年,日本侵华的战火燃烧到了我的故乡的县城,在兵慌马乱之中,我  相似文献   

14.
身为蓝田人,我不仅常为故乡的自然山水而骄傲,更为老区的光荣革命历史而自豪,所以我常去革命胜地参观.  相似文献   

15.
枯死的水渠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提过,每一个我经历过的城市都是我的故乡。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我下意识地认了这个不大的村子为故乡。但说实话,我不像母亲那样亲近这座村庄。尽管它也在我记忆里留下过许多个漫天星斗的愉快夏日。幼年时随母亲回乡探亲,村子里的人对我似乎从来都不友善。然而,这次暑期乡村调查时,我却收获了一场的盛情相待。此时我给了他们带来渺远的希望而彼时我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差距。其实,希望与绝望之间隔着的不过是虚妄。这虚妄就像眼前干涸的水渠。十一、二岁的城市少年曾在这条水渠边和不熟悉的伙伴钓虾、捉泥鳅。它是我这次回去时最荒凉的景象。这是通达的水泥路和  相似文献   

16.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故乡家园永远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魂牵梦绕的地方。沈从文15岁便离开了家乡凤凰,顺着湘西的水,走出了“边城”。但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湘西。正如沈从文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故乡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边疆小城赋予了他更野性、更自由、更无拘无束的生活。1998年,身处北京的86岁高龄的  相似文献   

17.
故乡的街市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街市是一幅灰色的油画。  相似文献   

18.
将故乡放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尽管故乡远离新闻热点,但也是新闻热点的一个标本。春节前后,不少媒体都会推出"记者还乡"栏目,刊发记者返乡之旅的"新闻发现"。从业十年,我写过不少"记者还乡"稿件,有关于购票难的,有关于村民致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2012年在《新京报》刊发的"记者还乡"稿件。最终呈现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2012年1月30日发表的《故乡的"移民村"》,是我利用春节回家探亲的时间写的;一篇是2012年2月10日发表的《期盼故乡向高处跋涉》,是我对学者熊培云的深度访谈,主要围绕《新京报》刊发的近四十篇"记者还乡"稿件而谈。  相似文献   

19.
贫困启示录     
我是一名电视记者。1994年,当我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时,下意识地感觉到我的责任重了许多。我的故乡重庆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由于重庆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才刚刚两年。历史大潮把重庆这个西南重镇,推到了风口浪尖。故乡的直辖对于每一位重庆人来说,都欢欣鼓舞,骄傲自豪。在这个全  相似文献   

20.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电视社教专题《望大陆》那雄浑壮美而又深情的诗句,扣人心弦,使人荡气回肠,这是于佑任先生的思想绝唱。这是2004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社教类节目评选中,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