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中《热空气》一课 ,有实验 1 :“把纸剪成螺旋状 ,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枝点燃的蜡烛 ,观察发生的观象。”观察结果 :纸蛇慢慢旋转起来。若是有风 ,效果也不是很好的。在实验 2之后 ,只能用 :热空气“就像比空气轻的氢气球在空气中会上升一样 ,热空气也会上升”来说明实验现象。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 ,只能凭想象。为了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热空气上升 ,我在教学中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器材酒精灯一盏 (或煤油灯 ) ,纸灯罩一个 (或玻璃灯罩更好 ) ,烧过的薄纸灰 ,小纸滑槽一个 ,火柴。2 使用及制作…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归纳概括能力 (从几个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归纳概括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观察和思考 )。  二、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 :塑料杯 (去底、瓶口密封 )、泡沫、蜡烛 (一小段 )、水槽、白粉笔 ( 1盒 )、红粉笔 ( 1支 )2、分组实验材料 :同样大小的烧杯 ( 2个 )、盘子 ( 2个 )、水槽、广口瓶、漏斗、胶塞、拴有提线的砝码、拴有提线的 1号电池、粉笔、白纸、…  相似文献   

3.
准备 :矿泉水瓶、橡皮塞、温度计、塑料管、冷、热毛巾制作 :1 将橡皮塞打两个孔 ,分别插入温度计和塑料管。2 再将橡皮塞插入空瓶中。 (各孔需密封好 )。 (如图 1 )3 塑料管中滴一滴带颜色水珠。操作 :1 观察此时温度及水位。2 用热毛巾敷在瓶壁上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未敷前比较。3 改用冷毛巾敷瓶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前次结果比较。效果 :此实验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温度与水位之间的变化情况及关系 ,从而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实验最大优点在于直观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相似文献   

4.
“蜡烛喝水”实验 ,是将直立于平底盘中的蜡烛点燃后 ,向盘中倒入约 1cm深的水 ,取比蜡烛高的玻璃杯倒扣罩在蜡烛上 ,一会 ,蜡烛熄灭 ,盘子中的水几乎都被蜡烛吸入玻璃杯中。这个小实验趣味性强 ,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原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但对其实验原理 ,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 [1] 解释认为 ,水被吸进杯中的原因 ,是因为蜡烛燃烧时 ,燃烧掉了空气中的氧气 ,杯内气压变得比外界大气压小 ,外界大气将盘中的水压入杯中 ;而另一种 [2 ]否定上面的解释 ,说是因为物质燃烧产生热量 ,杯中空气热膨胀 ,压强增大 ,一部分空气排到杯外 ,当物…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知识,今天我们来观察水中的小灯泡,并对你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每六位同学一组,实验提供以下器材:水槽、玻璃杯、大小不等的灯泡若干个(连灯座)、学生电源、电键、导线、数码相机两个(共用)。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中,测定空气不是单纯气体的实验装置,是在透明水槽中盛上水,然后在水面上浮上一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钟罩或是用无底广口瓶加橡皮塞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水液面在钟罩内上升约五分之一。从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占五分之一。然后用点燃的蜡烛进行燃烧实验,从而证明空气中只有氧气是助燃的。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钟罩本身是罩在水中,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二是燃烧后液面上升,因玻璃与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不便于学生观察。因此,我们对此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划分成五等分的集气瓶上,装上打有双孔的橡皮塞。一个孔穿过一根带钩的铁丝或是燃烧匙,另一个孔插入一根“厂”形玻璃管,并接上一根橡皮管伸入盛有红色液体的烧怀中,如图。实验时,拿起橡皮塞并点燃  相似文献   

7.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按照图1装置做实验。做实验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有位学生对此不满意,说:“不用玻璃杯,用可乐瓶。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如图2)。我对这位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回家好好想想,下次上课老师要看谁有新的更好的设计。好不好?”图1图2过了几天,我再次走进课堂,学生们桌子上摆满了自己设计的作品,个个挺得意的…  相似文献   

8.
材料 :矿泉水瓶两个 (一粗一细 ) ,粗瓶去掉锥形体部分 ,细瓶去底 ,留上面大半截及瓶盖 ;乒乓球一个。1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1)往粗瓶内注入大半瓶水 ,水面上放一乒乓球。(2 )用拧紧瓶盖的去底空瓶将乒乓球罩住后 ,把空瓶压入水底 ,可看到瓶内水面及乒乓球比水槽水面低。(3 )将瓶盖拧松 ,瓶内水面及乒乓球慢慢上升 ,水面升至与水槽水面相平。(4 )再次拧紧瓶盖后将其慢慢向上提 (不能提出水面 ) ,这时瓶内水面及乒乓球高出水槽水面。2 水的压力实验(1)往粗瓶内注入半瓶水备用。(2 )拧掉细瓶瓶盖 ,瓶口朝下直立 ,放入乒乓球 ,慢慢注入大半瓶…  相似文献   

9.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实验器材:烧瓶、有喷嘴的玻璃管或细口径玻璃管、带孔橡胶塞、水槽、热水、红水。 实验步骤:1.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2.将玻璃管吸满水(红色更好)后,用食指  相似文献   

10.
1 目的要求 :(1 )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形状和在水中所受阻力的关系 ,了解船的外形设计。(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积极性。2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 :平头、凹头、尖头三种形状的泡塑板 ,如图 1。图 1(2 )长方形塑料水盒 1个、圆形水槽 1个及船模 (轮状桨 )。3 教学过程 :导入 :先展示同学们制作的各种船模 ,(如 :木帆船、鱼雷艇、小赛艇、航空母舰 )。思考 :各种船的外形虽然有差别 ,但它的船头有什么共同特点 ?(同学 :它们的船头都是尖的 )。教师提出 :船头是方的…  相似文献   

11.
1仪器装置图(图1)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本教具相当于透明炉灶,材料易得,构造简单,制作方便,便于操作。蜡烛点燃时,烟从进气孔被吸进,罩口上方的纸蛇转动(图1);蜡烛熄灭时,则线香的烟不进入钟罩,纸蛇不转动(图2)。说明因上下温度差使空气流动,促使纸蛇转动。借助此教具演示空气流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深刻。图23制作材料及方法①在钟罩下端的壁上钻一个直径约1cm小孔(用玻璃店的玻璃钻头钻孔);②用质轻、柔软的薄纸剪一条纸蛇,在蛇头上穿扣细线;③蜡烛;④线香;⑤玻璃板。4使用方法及效果①将玻璃板平放在桌面上;②点燃蜡烛放在玻…  相似文献   

12.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按照图1装置做实验。做实验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有位学生对此不满意,说:“不用玻璃杯,用可乐瓶,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如图2)。我对这位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回家好好想想,下次上课老师要看谁有新的更好的设计,好不好?”  相似文献   

13.
1 教材背景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相似文献   

14.
凤凰国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里面有一个拓展实验"让我们也来做一只‘热气球’"。对此实验,笔者有点自己的思考。1原实验存在的不足教材中图片见图1。此项实验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认识热空气会上升。个人认为,图1中点燃蜡烛产生了热空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于是袋子慢慢升空。但此实验中,袋子用手  相似文献   

15.
正1实验装置图(见图1)2制作材料电源1个,温度传感器1套,水槽1个,搅拌片1块,潜水泵1个,塑料软管2根,12V 6A制冷片以及冷却水槽1个。3制作方法制冷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制冷片的吸热面与吸热片贴合在一起,制冷片的散热面与冷却水槽贴合在一起。吸热片、制冷片、冷却水槽之间用  相似文献   

16.
1教材背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由于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死海”的知识基础,于是教材中提供了“淹不死人的湖———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成为学生们推测白…  相似文献   

17.
溶解     
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能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让学生学习做溶解实验。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4 .通过教学渗透科学的自然观——物质不灭现象。二、课前准备1.教师材料准备 :投影器、投影片 (自制 )、烧杯、玻璃棒、塑料吸管、高锰酸钾、食盐、白糖、纯碱、味精、小苏打 ,若干个有少量水的塑料小桶。2 .学生材料准备 :小玻璃杯、竹筷子一根、粘土(或淀粉 )、碎石、奶粉、黄豆 (或绿豆、大米均可 )一小汤匙。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同学们 ,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特别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8.
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用麻绳将瓶子摩擦发热后放在冷水里一浸,就整齐地断开。于是可制成玻璃杯、水槽、量筒、漏斗、钟罩等各种教具。  相似文献   

19.
苏科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第 1课《大气压力有多大》中 ,“越往高空 ,空气越稀薄 ,大气的压力越小”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4页后 ,增加一个实验 :在小瓶子里装多半瓶红水 ,用插着一根细玻璃管的塞子 ,把瓶口塞紧 ;然后 ,放在铺有几张湿卫生纸的玻璃板 (或瓷盘子 )上 ;再拿一只大敞口瓶 (如集气瓶、罐口瓶、果酱瓶等 )瓶口向下 ,在燃烧的蜡烛上烘一会儿 ,使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跑掉 ;然后 ,用大敞口瓶很快地罩住小瓶子 ,并且严实地压在湿卫生纸上 ,就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口喷红水 ,即小喷泉。实验后 ,…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二氧化碳》教学中 ,做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目的是要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不能支持燃烧。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均为无色透明的气体 ,在实验中无法用肉眼判断得出结果 ,而只能从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这一现象来推断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是如何“倒”入杯中的 ,对于二氧化碳是至下而上充满烧杯这一现象更是模糊。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谈话启发 ,铺桥引路做实验前 ,通过启发谈话 ,让学生回想把水倒入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